第三百二十三章 隻有丹心難滅(二)(1 / 3)

但唐朝言論自由,隻要不謀反,說皇帝做錯了,問題也不要緊。洛陽長安兩京百姓天天議論國事,也沒有那個衙役去管去抓。李威說李世民做錯了,隻要說出一個道理,不算悖逆。

說完這一句,李威立即解釋:“當初朝堂上無非三議,第一議遷於河南各州縣安置,不是不能王化,草原百姓以遊牧生活為主,逐水草四季遊動,漂泊不定。又少糧食,茹毛飲血。乍一遷於內地,不懂耕作,風俗民情各不相一,必然生起許多事端。因此此議不可取。但不能概而論之,當真胡蕃不能王化?那麼李將軍與契苾將軍、黑齒將軍如何作解?”

“是,”三人挺胸答道。將此議翻出,李謹行與契苾明、黑齒常之最是尷尬不過。

“但中間還有一些百姓願意內附的,所以要一一擇出。第二就是戰俘,屠之太酷,不屠又是縱虎歸山,以後複為內患。因此可讓他們去內地作部曲,讓大戶人家感化。”

眾人有知道的會心一笑,李威在姚州就做過類似的事,說起來將那些戰俘遷於內地內附歸化,實際上安置到各州縣,又不準各州縣登記在戶,最後去了何處,不得而知。想來那些如狼似虎的大戶人家,很會調教的。沒有了兵器,沒有了龐大的族群,幾年下來,再凶惡的人,也成了溫順的小綿羊。不過這也不能說太子不仁愛,是敵人嘛,難道對敵人也要相敬如賓?

但又不能朝廷看管,畢竟還要一個臉麵。

“其二策就是清空漠北,或者分而化之,以聯親攏絡。清空漠北可不可能,清空了一部,其他部族有了更多的牧場,若幹年後又要強大。至於分化,孤不知道能不能實現,就算沒有狼王出來重新統一壯大,各部不可調和,戰事連連,朝廷為了平衡隻好再度出兵,不是邊患,卻勝過邊患。而且做父母的子女一多,都有可能出現偏寵,況且萬裏之外,朝廷如何做到持平?至於那個和親,吐蕃你們也看到了,孤就不用再說。”

“是啊,”眾人竅竅私語,太子這一句話一語中的,李敬玄道:“所以太宗才選了溫彥博之策。”

“那也錯了。置於邊境,又區分胡漢,想以胡對胡,政策上優惠拉攏羈縻,心理上又對其排斥。朝廷賢明,群胡歸順。一旦朝廷昏昧不清,到時候河套的昭武九姓,雲朔的突厥後裔,幽州北的契丹、奚族,遼東的靺鞨、安西的突厥必然會有部族動亂。實際上他們已經歸順,歸順就是我大唐子民,他們遭到了邊患,就是我大唐遭受到邊患,為什麼讓他們獨力支撐?既然是我大唐子民,就應當漢胡一家,不能區分你我。相互通婚,和睦相處。大家真正是一家人了,才會齊心,才會忠君報國。”其實這是違心之言,在他心中還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是殺肯定解決不了,強行鎮壓是一時,不是一世。隻能拉攏一部分,利用漢人基數的強大,將血脈稀釋這一條途徑。青海失去緩衝作用了,駐軍已成為必然,不如索性放開,使這一片土地通過姻親,全部演變成真正的漢人。

但這時候說出來,是有用心的,不僅僅是屯田,那個全部變成漢人還不知道過多少年。拉攏一部分胡蕃兵將的心,還有為他垂涎西傾山與積石山下生存的黨項人留下的埋伏,也就是現在吐蕃嘴中的弭藥。黨項現在各部分散,大的有八姓,就是八姓也住得分散,有的投附於唐朝,有的還在吐蕃境內。各不相統一,所以看起來力量很小。而且在吐蕃管轄範圍裏,黨項人很弱勢,百姓遭到吐蕃人的欺壓,上層也為吐蕃所恥。可黨項人的戰鬥力,卻是後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