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元不是池中物(四)(2 / 3)

其實調動後有些後悔,主要看到狄仁傑在大理寺對自己兒子幫助不小,所以覺得大理寺丞官職雖小,對自己同樣會有幫助,眼熱了一下。但這次調動,會讓有些人誤會,是針對狄仁傑的。

也就是打草驚蛇了。

三武進了京,官職小,停得及時,官員又將視線集中在二王之爭上。不僅是梁金柱一案,越演越烈,有許多地方做得過份了。其實李治最終默許了狄仁傑嚴辦梁金柱一案,不僅是兒子先前的要脅,同樣也是借機將這個風氣來個急刹車。

爭可以,不能影響國事。

這個想法,也是他一廂情願。

二王之爭是大爭,還有一個爭也沒有停下來。接到青海的邸報,李敬玄又嘲諷了劉仁軌,說是坐擁數萬大軍,居然也讓吐蕃殺害了上千的百姓。什麼名將,正如民間所傳的那樣,還不如第一次領兵作戰的太子。

事實不是如此的,若不是劉仁軌坐鎮,邊境更會被吐蕃人騷擾,當然,劉仁軌心中也沒有多大把握,否則也會早上奏進諫朝廷派出大軍,議戰青海。李敬玄名聲素來很好,這一句話就很快傳出去。民間議論聲也烈了起來。

對此,李威也無奈的,怎麼說,李敬玄也替自己說過話的。於是裝作沒有聽到。

又安排人將四個少女調回長安。有些亂,不免會有一些膽大的人起了糊塗心思,混水摸魚。揚州已經不能再呆了,事情也過得久,裴雨荷進東宮當了太子妃很長時間,不會有爭議。於是放在韋家。

也是最安全的一個地方。

不來到唐朝,就不知道這些門閥的強大,象後來武則天對付的隴右門閥,隻是二流門閥,比如長孫,獨孤,就是那樣,也不敢斬盡殺絕。韋氏倒台後,韋家被殺得血流成河,但隻是韋氏這一脈族人,不敢將整個韋家滅門,後來韋家做宰相的,節度使的,大臣將軍的,還不知有多少。與皇室對抗,世家是居於弱者,但真斬盡殺絕了,這些家族相互聯姻,連李世民都不能預料會發生什麼事。要麼象黃巢那樣什麼人都殺,什麼人都吃,一下子將世家基礎催毀,可是滅亡起來也快了。

但裴行儉忽然派人,邀請他到裴府一敘。

不知道什麼事,李威來到裴行儉的府上,一個小府邸,不大,也不算太寒酸,一般。裴行儉請他坐下,下人倒上茶,裴行儉說道:“殿下,臣請你過來,是說一件事的。”

“請說。”

“這件事說起來時間很長,要從隋朝時說起,隋朝大將上柱國韓擒虎的事跡,殿下想必知道?”

“知道,”正是他與賀若弼滅掉陳國的,是隋朝著名勇將,而且長相凶惡,一次突厥使者來,楊堅出韓擒虎,突厥使者看到凶惡的樣子,竟不敢視。不過軍紀鬆馳,又好爭功,為其短。

“韓擒虎正是衛國公李靖的舅舅,衛國公家也是隋朝的官宦世家,因見其有文武才略,韓擒虎頗喜,於是經常與衛國公談論兵事,甚至教導兵法。後來衛國公出仕,雖職低,又頗得楊素喜歡,經常與他交談,席間多談兵法,後來又賜其美婢於衛國公。”

大約就是後來李靖與紅拂女傳說的由來,但這樣一說,李威就明白李靖後來軍事天賦那麼高的原因了。自身的天賦,加上兩個軍事家的悉心教導,想不成為名將都不可能。

裴行儉又說道:“衛國公後來又收了兩個學生。一個是奉太宗之命,教名將候君集,然察其有反心,隻教了皮毛,沒有教精髓。然後到邢國公蘇定方將軍,曾隨衛國公突襲東突厥,邢國公率兩百騎兵為前鋒,乘天大霧,直衝敵營,殺得頡利可汗倉惶逃走。得到衛國公欣賞,又悄悄傳授了兵法。沒有傳全,但傳了精髓所在。”

李威默默地在聽,涉及到的人不多,可每一個在曆史上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韓擒虎、楊素、李靖、候君集、蘇定方,這幾個人無論那一個人軍事天賦都是最少是薛仁貴的級別。

“陰山一戰後,邢國公回到朝中做了中郎將,閑置了很長時間。那時候衛國公已經去世,正好臣舉了明經,擔任了左屯倉曹參軍,成了邢國公的下屬。無意中與邢國公交談,邢國公大喜說,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