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元不是池中物(三)(1 / 3)

政治不是李明這個小朋友能玩得轉的,倒是在遙遠的西方,一個人在玩一場高明的遊戲。

冬天的青海,到處是冰雪,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白得刺眼。就在這惡劣的天氣裏,一支龐大的軍隊,緩緩地逼迫赤嶺。

唐朝機密的消息,吐蕃不知,大約消息還能聽到的,就象吐蕃大的事件,即使沒有大量斥候,唐朝同樣能得知。論欽陵聽到唐朝的時局,將弟弟論讚婆叫來,著重的說了幾件事,論讚婆眼睛一亮,道:“大哥,你是說?”

“是。”知道弟弟會意了。

論讚婆又不解地問道:“這個風聲是誰放出來的?”

“我也不知道,也許是那個李敬玄放出來的,我聽聞他與劉仁軌不和,所以刻意放出這個傳聞,譏笑劉仁軌。也許是其他人,想將唐朝的太子送到青海。”

漢人的心思多,論讚婆知道的,他點了一下頭,道:“這是一個好機會。”

噶爾家族風光無限,可許多忠於讚普派係的大臣紛紛反對,連一些百姓都有議論聲。因為唐朝的挑唆,以及本身積累的矛盾,許多部族蠢蠢欲動。這讓幾位論氏兄弟頭痛。幾年下來,吐穀渾漸漸控製了,這個控製不是指百姓的,控製了王室與貴族,於是論欽陵決定與唐朝再打一戰。利用戰爭化解這個矛盾,若再次大勝,噶爾家族風聲又上了一層樓,在絕對的實力麵前,所有反對的聲音隻會變得蒼白了。

弟兄幾個製訂了這個策略後,國內備戰,又派軍隊騷擾唐朝邊境。實際上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畢竟大軍一出,吐蕃也要費用的。靠擄獲那點所得,遠遠彌補不了。這是刻意羞侮自傲自大的唐朝,出動大軍,論戰青海!

但沒有想到引來了劉仁軌與李謹行,更沒有想到兩個名將隻是防禦龜縮,雖在青海調集了不少軍隊,論欽陵心中也猶豫不決。

雙方僵持下來,劉仁軌也是奉旨而行,大軍還要征集訓練準備,憑借鄯州這幾萬人,就不是論欽陵,劉仁軌也不會盲目開戰。李敬玄挑剔,那是個人的矛盾,與唐朝整體國策無關。

論讚婆又問道:“但是二哥,你打算如何去做。”

“我們與這個人配合一下,先給唐朝人重創,授那個李敬玄話柄。”

“此計甚妙。”

商議後論欽陵親自率兵直撲河湟,雖然他善長用兵,可在劉仁軌與李謹行手下討生活,也不是容易的。沒有直接攻城,唐人善長守城,野戰卻是吐蕃之長,又是麵臨這兩個勇將,論欽陵絕不會棄己之長,用己之短。因此,將士兵分成若幹隊,大隊在後照拂,進入鄯廓河等州縣,隻是殺害郊外的老百姓的。唐朝軍隊前來,立即撤離。也有戰鬥,互有勝負,基本上一戰即走,不打持久戰。

劉仁軌做了幾年宰相,脾氣好多了,可也氣得哇哇叫。但沒有辦法,大軍少,也許說吐蕃大軍少,可是吐蕃軍隊身後還有親吐蕃的吐穀渾人,這些人閑時為牧,戰時為兵,一個集合,一支軍隊就出來了。本來就有海撥的缺陷,加上青海上冬天的寒冷,不是己方之長。因此,追了追,看到不遠就是吐蕃大軍,立即撤回。

騷擾到最後沒有辦法了,將前線的牧民農民一起遷到城中,或者後方安置。

這樣打打追追,追追打打,近千個老百姓遭到殺害,雙方作戰規模皆不大,傷亡也不大。到了臘月來臨,論欽陵無奈,隻好撤回去。

劉仁軌不明白了,雖然死了近千個老百姓,但出動一次大軍不易的,特別是象這個寒冷的天氣,恐怕就是吐蕃人,來到河湟,也會凍死幾百個戰士,物資與武器的消耗,等等,得不償失。

這一逐磨,直到大半年後才反應過來

但是百姓不是這樣的想的,雖然薛仁貴敗了,可太子不是勝了?因此印象中的吐蕃還是原來的吐蕃,唐朝的軍隊還是原來唐朝的軍隊,更不會計算吐蕃這次冰天雪地而來得不償失,他們也算,朝廷為了西北,動用了多少物資士兵。

所以皆認為劉仁軌表現不好。

可沒有接下來的事引起百姓關注。

李威一步一個腳印向洛陽挪動,李治氣得暴跳如雷。不能說那些錢是兒子的,那是給兒子興修新渠的,嚴格來說,還是朝廷的款項。這一停工,一天損耗多少,物資來回搬運一下,又損耗多少?關健是兒子在發神經病,老百姓不知道,以為他又在虐兒子了。

又派了第二撥侍衛,催他快速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