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算蛟龍(三)(2 / 3)

本來若是製書一下,成了定論。但現在朝堂崩裂,於是有許多大臣附和。

李威一直想隱身幕後的,不用他出手的,母親早遲會忍不住。再說,朝堂分裂,對母親也是一個大好的機會。但聽到彈劾聲始大,立即將相關的官員,以及一些抗議的商人召集起來。

然後指了一個姓蔡的禦史,在李賢府宴裏看到過,這些天他也是鬧得最凶的一個人,問道:“朝廷需不需要要官員?”

蔡禦史不明其義,點了一下頭。

“為什麼需要官員?”

“沒有官員治理,國家就沒有秩序。”

李威冷笑一聲道:“蔡禦史,你還知道官員是為了維護國家秩序的!”

蔡禦史老臉一紅,沒有吭聲。

然後李威向大家問道:“需要官員,朝廷是不是要派發官員俸祿?”

對此沒有人有異議的。

李威又說道:“但若是沒有了將士,疆域如何保證安全。朝廷是不是要派發軍費?”

又沒有異議的,再次說道:“但各地的道路學堂,朝廷是不是要興修維持?這是不是又要費用?再比如前幾年的大災害。雖然有的商賈與大戶是做了幫助,可在解決災害時,是不是朝廷出了最多的力量?這又需不需要錢帛?或者有人說朝廷興修宮殿,比如父皇替孤在九成宮修的宮殿。但各位捫心自問,無論高祖時,或者太宗時,或者在陛下手中,土木動用了多少,可及隋朝十分之一?”

“國庫的錢因為數次大戰,以及災害撥空了。為什麼,各位清楚,保家衛國,救濟難民。但是興修兩渠,於國有幫助,於民有幫助,甚至你們這些商人,已經或多或少從未修好的兩渠中得利了。可孤當時想修兩渠,卻沒有了經費,隻好想出一條辦法,從富裕的商賈頭上募捐。但不能強行募捐,又想出一條辦法,出海,這樣兩惠。隻是破了朝廷製度,讓許多人以為孤將商人地位抬高,重利輕義,又許諾百姓出國。這是無奈之舉。現在孤常悔恨之,恨不能將兩渠停下來,將款項還給各位商賈,重新封海。”

當然,不是這樣想的,可這樣一說,就站在道義的高度。

“各位說孤與諸位大臣以錢取良,不以道德取良。錯!孤想起了一件事,齊威王時,即墨大夫治民有功,可不善結納,朝中近臣多次誹謗。阿大夫相反,魚肉百姓,又將這些錢用來巴結近臣,朝中皆是一片叫好之聲。這使孤想到了梁金柱與陸馬,二人可謂良商矣,然而孤聽聞在江南多遭人擠壓。正是因為他們主動向朝廷貢稅,剝奪了各位的私利。一個個不向朝廷貢稅,又想讓朝廷要好處。各位,你們越有錢,越能並吞田產,發放高利貸,長久下去,舉國之民,要麼剩下你們這些有錢的不願貢稅的富戶,要麼就剩下佃農與部曲。結果朝廷無處征稅,軍中無軍費,戰鬥力鬆懈,甚至因為缺少平民,都沒有府兵來源。官無官俸,隻好魚肉鄉裏。百姓走投無路,隻好揭竿而起。這就是你們所說的道德,所說的良心!”

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說道:“人在做,天在看。各位是不是良,孤不知道,但相信老天卻能看到的。你們鬧得如此地步,孤不相信了,你們中間還有幾個人有良心的。”

郝處俊拍了一下手道:“說得好啊,殿下,人在做,天在看。臣等經常看到寺廟裏香火不斷,隻是不知,一天到晚做虧心事,以後佛祖會不會願諒?”

這一番話從國家的立場來說的,從百姓的立場來說的,從道德的立場來說的,許多人竟低下頭去。

“孤是說過,允良商出海,畢竟出海就要出國,代表著我們大唐,向那些小國們展示我們大唐的風範,自強自尊,又因為每艘需要人來駕駛護衛,多者一艘船上需帶兩百人,少者需帶幾十人,不是良商孤也不放心。但孤需要的是良商出海,不是所有良商都能出海。出海最終是為了募捐作補償,募捐又是為了兩渠。可你們想做什麼,認為都能出海,或者學一下阿大夫,鼓吹一下,就是良商了。是不是良商,孤不知,也與戴相公、郝相公議論過此事,兩渠一開,不但利國利民,都利於子孫,各位可看到益州都江堰否?這是事急從權。此等大事,又是兩惠之舉,不是真正奪你們利,這時候都不募捐,隻想耍一下嘴皮子,想謀得一個出海名額。你們還好意思說你們是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