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節奏(1 / 3)

武則天幸福的時候很快就到來了。

棉花采了下來,不會所有棉桃一起開放的,可第一批已經采了三四分之一有餘,產量便出來了,這隻是第一步。還要脫籽,脫完籽後紡紗織布,或者用棉弓彈成薄棉。

但其他的,比如絲麻葛等,從材料到布匹,皆有繁瑣的程序。隻是繰車不一樣,手續也不一樣,一開始有些手忙腳亂。但產量終於讓朝廷驚動了。棉布雖不及絲綢,可是全棉的布料,穿著肯定比葛布、麻布舒服。對棉花長安百姓很陌生的,對棉布並不陌生,否則它的價格都不會與絲綢相仿佛了。

不是這一點,是產量。

這種單株移載種植方法幾乎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才出現的,以前曆史是一片空白。讓李威生生地提前了一千三百年曆史。如果有雜交技術,說不定能弄出一個畝產唐朝斤兩五百斤皮棉的怪物出來。就是這樣,產量也是驚人,畢竟是皇莊與官莊試驗的產物,又撥了一萬緡錢作為肥料與人工的投資。

也等於是用錢堆出來的,這彌補了一些種子才來關中洛陽的不適應性。

除了少數的地外,大多數第一批就收了五十斤以上的皮棉,甚至少數都接近了一百斤。也就是最高的產量,有可能達到三百斤還要超過,畢竟上麵三分之二的果桃沒有綻開。(唐朝的斤)

不僅是棉布,棉弓彈成了薄棉,塞進被套裏,往身上一蓋,或者塞進衣套裏,做了棉大衣,盡管不如獸皮衣服靈活,但很暖和。軍事上的作用還沒有看出多少,可是民用已經看出來了。如果普及,至少北方不用在寒冷的天氣裏,因為缺衣少蓋,凍死那麼多百姓。

這時候不是生活過得多少好,是能不能吃飽穿暖。

先是高梁,掀起了農業精耕細作,然後是棉花,唐朝百姓幸福的時光似乎就要到來了。可卻是很古怪的,一個是皇太子發起的,一個是皇後發起的。李治聽到後,坐在皇宮裏鬱悶無比。

老婆都沒有怨恨的,是怨恨兒子,做得很巧妙的,偏偏李治全部知道。妻子這份功勞是兒子生生送的,自己的,卻沒有送一分

心裏麵百般滋味,但也不是昏君,隻好立即下詔,小心地將棉籽全部收集起來,明年更大範圍推廣。

李治想不開,心中鬱悶不解,自然不會接見兒子,連妻子勸都沒有用,偏偏他又不說。

李威求見了幾次,沒有接見,同樣很鬱悶,呆在東宮,便沒有了興致。

中秋節漸漸到了,可現在對中秋節很淡漠的,李威漸漸也忽視了中秋節的存在。隻是天氣涼了,天高氣爽,但是李威呆在東宮怏怏不樂。上官婉兒與韋月穿著很古怪的衣服跑了進來,李威問道:“你們這是?”

“殿下,我們給殿下舞一曲《春鶯囀》。”

唐朝舞蹈種類繁多,有字舞,花舞,健舞,軟舞與馬舞。字舞與花舞就是舞者拚出花卉與字的圖案,後世經常看到,比如奧運會的開幕式。馬舞不大常見的,這是雜技與舞蹈以及馬術的結合,難度頗高。但常見的還是健舞與軟舞,健舞要剛勁有力,其中大多數舞者不乏男子舞蹈,唐人中的劍舞,胡人中的胡旋舞就是代表。軟舞則需要腰肢柔軟,比如蘭陵王,或者這曲春鶯囀。

難度也是不小的。

兩個小蘿莉怪模怪樣的跳著,終於扭來扭去,韋月一下扭跌在地上。

看到她們的樣子,李威終於忍不住樂了。

兩個小丫頭不是獻醜,主要想讓李威開心的。李威說道:“別跳了,改天孤帶你們打獵去。”

反正呆在東宮無所事事,李威說做就做,喊來也返回長安的薛訥,一道到了驪山打獵。

打獵的時間還有些嫌早,最好再過一兩個月,那時候草木正式凋零了,動物缺少食物,或者冬眠的動物最後“進補”,是打獵的最好時光。但驪山離長安不遠,野生動物比較多,又因為地勢多樣,風景秀麗,是唐朝重要的演兵講武的地方。

現在去打獵,倒也會有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