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下 )(2 / 3)

“開始兒臣對增產沒有抱希望。就是種下去了,也沒有奢望出來這麼高產量,認為有三石已經很是心滿意足。”

此事也傳開,想到太子(兒子)的懵懂,武則天與李首成皆是一笑。這事兒古怪,產量這麼高,當事人卻一點不重視,甚至都不派人詢問。

“兒臣最早想的是增加一些糧食的種類。博望候從西域帶來許多糧食蔬菜水果的種子,後世很是受益。他隻是出使了一趟西域就有這麼多收獲。去得更遠呢?如棉花,原來就是產自更遠的地方。是不是有許多我們唐朝沒有的莊稼果蔬,可以引進,在山上種,在水裏種,又或者在寒地種,在熱地種?因此,兒臣讓一名去過波斯的昭武九姓胡人,領了兒臣的私命,前往波斯、大食、大秦,甚至大秦的西邊,看有沒有適合的種子,帶回我們大唐。還有書籍。母後,雖然番夷,文明落後,也有可取之處。就象《齊民要術》,不及九經重要。兒臣看了幾遍,卻想出了許多造福農業的法門。那麼外國有沒有好的書籍,摘其長,去其短?再有,大食也有一些工匠,比如大食的冶刀。雖然工匠低賤,但帶回來,對我們唐朝也會有所裨益。一樣不多,有益的事物多了,我們唐朝就會更強大。”

說完看著武則天的臉色。母親都反對,胡應此行就是成功,也未必有人重視。

“這名胡人叫什麼名字?”

“他叫胡應。”

“可成行了?”

“已經走了。”

“弘兒,此事你是疏忽了,應當稟報你父皇與本宮,西方有許多國家,戰亂不休,一行會有許多凶險。如給一份聖旨,卻會安全一些。”

早稟報?沒有高梁的事,胡應又是商人,你們會不會同意?不過母親之意,卻讓李威長鬆了一口,恭聲說:“母後,兒臣是疏忽了。此事會有爭議,如果胡應回來,母後能不能替兒臣擔待一些。”

“這個本宮能勉強為之,”武則天說得很“無恥”。兒子這是將功勞送給她,她來了一個勉強為之。

不過這個母親高興了,李威就高興了。

雖然準備了許多張過所,但能有和平過渡做皇帝的好?能不能做皇帝,取決於父親,更取決於這個母親

母子二人的談話,其實決定了許多事。

這些事未必驚天動地,可實際的意義,卻會遠遠大於武則天弄的什麼武狀元、殿試之類。

但母子二人皆是不覺,武則天看重的是兒子的想法,李威看重的是武則天對自己的態度。應當說,結果算是圓滿。

知道的人沒有幾個,大家被另一件事吸引了,太子的加冠禮。二十歲,也就是後來的十八周歲,或者月份大一些,十九周歲加冠。也有特例,傳說周文王五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前者不大可信,後者是國事不得不為。加冠禮同樣十分複雜的,特別是皇太子的加冠禮。就是李治打算節約,低調處理,也會有許多官員協助參與。

首先是日期,周禮是在仲春,也就是二月找一個好日子加冠。後來隨著對生辰八字看重,以及孝道重視,漸漸改成生日前後,不一定是生日,這需要禮官與卜者筮日,在皇太子生日前後尋找一個佳期。就是筮日的日子也需要好日子,才能筮卜。

李弘的生日在十月份,剛出世沒有多久,朝廷就斬殺了高陽公主與房遺愛兄弟。因此,後來太子身體不大好,有一種說法,說是太子沾染了血光。加冠禮,未必在十月份,有可能在九月份,有可能在十一月份。這需要占卜決定。但筮卜的時間終於定下來了。幾天後就要舉行。’

仁太子就要成人了!

洛陽的百姓都在議論。

但有人急了。

一大早,群臣在天津橋外等候早朝。其實八月的早晨還是很喜人的,略略有些清冷,可從熱天過來的,就覺得很珍貴。涼爽的晨風吹來,讓人格外神清氣爽。

裴居道羞羞答答地走過來,來到狄仁傑身邊,低聲說道:“狄寺丞,你也聽聞了一些。本來我家女兒,已經是太子妃的選人,因為太子殿下相約,前去各位相公府上拜訪。兩位聖上因此不悅。狄寺丞助我。”

狄仁傑樂了起來。

知道一些,也沒有想到崔家會插足。河東裴家是名門,但博陵崔名聲還略略地崔家之上的,又有趙州李家聲援。於是裴家在氣勢上立即弱了一大截。其實狄仁傑不大在意,在太子心目中最佳的人選,無疑還是楊家女,不僅是因為貌美,還是太子念舊。太子說過,衣不如新,人不如舊。讓狄仁傑歎息了良久。裴家女好,崔家女好,恐怕太子都不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