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笑有笑的原因的。
唐王室對五姓七家,十分吃味的。李世民將自己家姓立為第一姓,編了《氏族誌》刊行天下,但民間的士大夫與百姓皆將高士廉原《士族誌》當作藍本。對此,李世民很無奈的。後來李義府再次將這些書籍收回,發行了《姓氏錄》,天下百姓皆不承認,甚至有許多士族因自己名列其上而感到恥辱。
這是大的事實。
小的是李淵一再對人說,我家出自隴西李家,可是李家呢,聽到後立即放出風聲,你們李氏雖然是皇族,但做我們的族人還沒有資格。俺們隴西李與你沒有半點關係。是那個意思吧,反正一個熱臉,一個是冷屁股。不認。
曆史上來俊臣強行逼娶太原王家王慶詵之女,候思止也要求娶趙州李家李自挹女,肯定不會同意了,隻能強勢逼迫。武則天政事堂議此事,將它上升為國事的級別。李昭德說,大可笑,來俊臣棄故妻劫王家女,已大辱國。今天此奴再請索李家女,無乃複辱國乎?不僅僅是名門的一個女兒,而是國家的臉麵,聖女,尊嚴等等神馬。武則天聽了還不能吭聲。
李威很不明白,問人,問出來一些。北魏南移,帶了無數胡人,進入河南,仰慕漢人文明,於是一個個冒稱漢姓。比如竇氏出自沒落回,冒稱漢竇武後代。候氏實候伏氏,自托於鄭候宣多。丙氏自稱是李陵在匈奴的後人,隨魏歸流。其他的什麼烏氏、獨孤氏等等皆是。李、劉、張、王這些常見的漢姓冒領的胡人更多。古代對姓氏多看重?坐不更姓,行不改名!如何看得起。然後呢,這些胡人能有什麼規矩,不要說胡人了,就是李氏皇族,到現在依然很亂。並且很多,真算起來,自河南、河東到關中,一大半人都或多或少有胡人血統。不隻是李氏皇族的。因此,五姓七家這種封閉的聯姻係統,更顯尊貴。中華血脈純正嘛。
事實表麵功夫做得也很好,子弟出來,一個個知書達禮,隻要是女子出來,一個個戴著羃羅,行為端莊,無可挑剔。因此,無論他們占了多少資源,或者剝削了多少百姓,士大夫與百姓認可。
唐朝是沒有聖女的神馬,有,也不會有這幾個門閥名聲顯赫聖潔。所以李世民發牢騷,江南王謝已經凋零,發跡之時,也是從偏隅一國發跡,何也在我家之上。但再沒落了,名聲確實在李家皇族之上。
因此,以這五家七姓,再加上蕭裴等家族,構成了唐朝一個重要的標誌。
皇室與這幾個家族也有聯姻,但不是恩賜,是求,還要看他們的臉色。求得不好,就會拒絕,曆史上好幾次不同意娶公主,甚至還出現了拒絕將女兒嫁給太子做太子妃。對這幾個家族,武則天也是又恨又愛,很是吃味。
可現在居然變著法子,向皇家伸出橄欖枝
當然,矜持還是有的,否則都不會托趙州李家的人來說。
心裏麵很是暢快。
李威不覺,還沒有融入進去。看五家七姓,嗯,人才多,家教好,子女優秀。是好的一麵。不好的一麵,占的資源多,成了國家的腫瘤之一,勢力大,經常還是出現一些不宵的子弟,以子女貴高價買辦婚姻。大約就是這樣。
因此,想都沒有想,在想崔鶯鶯,想了半天,估摸著是一個巧合,就算是,也不可能為了一個小說中的名人,去產生興趣。於是說道:“母後,崔家雖然名門,然而我家卻是天家。沒有必要媚諂一個臣民家族。此事最好不議。自楊家小娘子起,再度傳出裴家小娘子,如果再變更,天下百姓如何想?議論多事小,更斷定了我家是向五姓七家媚諂的。”
主要是東宮的女子太多了。
沒有忠於一夫一妻製那麼偉大,可現在好幾個了,不能再加了。這個理由卻是說不出來的,估計母親不會同意,連狄仁傑也不會同意。來個後宮三千一萬的,過份了一些,但最少總要來一個三十個四十個吧。
“也是,”武則天再次微笑。無論同意或者是拒絕,都有臉麵。‘
看著母親高興了,李威又拿起棉花說道:“母後,兒臣還有一件事疏忽了,需要稟報母後。”
“說。”
“兒臣在西京,為增產做過很久的思考。”
“嗯,”法子說出來不稀奇,可兒子沒有做過農事的,能想出來,很不容易。武則天點了一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