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2 / 2)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心中全部掀起驚濤駭浪,天下輪耕的地一年會有多少,都無法統計。就算收成差些,總比不種強。這些地種上豆子,一年會為唐朝增加多少糧食?

因此,李威這個太子身份做起事,比較尷尬的,可不是一無是處。有什麼事物,能迅速引起人注意,也容易推廣。真出自一個百姓之手,試試看。

“後麵是兒臣自己逐磨的,綠肥肥田農書記載了,不過記載得不細,也看到農民用了一些野草漚爛做肥料。所以想到飛廉,也就是紫雲英,別的不能種的,畢竟根部深,不容易漚爛,反而有可能在田裏複發,影響莊稼。可那時種來不及,就讓莊上的佃農,抱了許多豆杆與紫雲英漚著看,試試結果。這是肥料的事。再就是移載,也是兒臣琢磨的。象這天災人禍,國家正常運轉,一是父皇與群臣的治理,二是有江準之糧,所以得以渡過。如是南北朝時會是如何?地也一樣,一個坑裏撒上幾株高梁未必收成會好。本來地力不足,況且幾株來分。但用一株,也如國家一樣,國家大一統固是好事,但君王殘暴,百姓會更苦。兒臣又想出營養缽。”

這樣就解釋清楚了。這也很關健的,千萬不能弄一個天降祥瑞,太子夢中所得,固然名聲好了,可父親心中疙瘩更多了。氮磷鉀更不能說,從何學來的!

又說道:“這個產量,兒臣萬萬沒有想到,還與幾個弟弟說了此事,有可能會有三四石,兒臣就十分滿足了。之所以如此,兒臣想恐怕是皇莊的佃農因兒臣的身份,集全莊之力,伺候這十幾畝地,本來地是好地,又不缺水,肥料足了,精心地伺候,於是出了這個高產。可不能以這個產量,當作以後推向他處的產量。隻是有地輪耕時,秋後不必輪耕,可以種飛廉,春天漚爛,然後種上豆子。要麼可取的是營養缽育苗。也不是所有莊稼都能用這方法的。麥子肯定不行,是密種的。甚至油菜都不行,它的根部不大,不能將根係向下發展,用營養缽隻是浪費,耽擱人工。”

營養缽可用的還是很多的,比如棉花,或者一些瓜類。主要要求莊稼根係發達。不解釋清楚,到時候什麼都用營養缽,麻煩大了。又說道:“但一些大的莊稼,比如油菜,可以單株移載,這個農書上也特地說過。就包括稻子,現在用的是撒種,如果移載,是不是產量會更高一些,又便於耨草。”

“其實兒臣愚笨的很,隻是翻看了《齊民要術》等書籍。從上麵學來的,或者受上麵記載的啟發。隻是這本書出來很久,都沒有人注意。否則五石田不行,不可能那樣伺弄,但三石田四石田將會彼彼皆是。”使勁的推功勞,將功勞推到皇莊的佃農身上,推到賈思勰身上,小心地說完了,看著李治,等著他“訓話”。

“你有了這麼心,總算不錯,”打了一個官腔,也不知是真不錯,還是假不錯,又問道:“這些天,你經常到洛水那個皇莊做什麼?”

“這也是兒臣一些想法,看能不能從山上,或者從水裏,弄出一些收成出來,為百姓增加一份糧食來源。”答完了,想著心事,這個莊子弄出來,收益也是十分驚人。看來自己不能吃下這份“獨食”,最好將母親也拉下水,將大部份功勞分給母親。然後讓母親在枕邊敲打自己這個多疑的老子。不過母親也挺麻煩的,不見他。

想到這裏,不由地看了那一幕珠簾。

“改天朕也去看看吧。”

“是,父皇前去教導最好,兒臣畢竟渾不知事,有些事終是考慮不周全的。”但心中在想,難不成,父親也想來分食?分就分吧,如果父親能下水才叫真正的最好。

也許因為這一番對答,李威十分低調,有那麼一種會做人的感覺,李治臉色鬆了一些,對邊上的一個太監說道:“太子做得不錯,去拿一百匹絹賞賜太子。”

“兒臣謝過父皇,”但心中很佩服父親的大方。一百匹絹能做什麼,恐怕接下來,蓋雞棚子都不夠。可當真李治不知道,國庫裏空蕩蕩的,賞了一些,沒有向他要錢就算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