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1 / 2)

姚元崇也會意。對太子的位置,他想法與李威兩樣的,李威一直畏懼母親,他不知。可知道沒有這個厲害的母親,做太子會還很艱難的。因此有的皇帝之前壓製得太厲害,登基後開始胡作非為。比如楊文,比如高洋。與武則天並無半點關係。

在他心中,注意的都是皇帝本人。不是自汙,是低調做人,讓皇帝看重,又不能讓皇帝感到危脅。這才是做太子的唯一選擇道路。實際太子做得也很好了,連那個什麼棉花的主動讓給了母親,或者竹紙是一家三口分的功勞。可這個高梁,出忽所有人意料之外,自己想都沒有想過,太子也沒有想到。是很麻煩的,也不是沒有好處,能爭來更多大臣的心,也能造福於許多百姓。隻是太子以後要更小心了。但太監站在一旁,沒有敢說。

隻說了一句:“殿下,此是百姓福音。”

李威沒有作聲。作福百姓,也想的,不然他不可能在這裏“變廢為寶”,可自己卻更重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得誇張了,自己都保不住了,如何造福百姓。好象腦海裏還一些先進的知識,沒有發揮出來。一一實施下去,對唐朝還是有些幫助的,盡管這些知識在後世不算什麼,畢竟比唐朝領先了一千多年。

但自己得活下去!

上了馬車,胡思亂想著,怎麼產量就這麼高呢?這倒是他疏忽了,有可能種子是落後了些,可他前世小時候的家中,種的地,能有皇莊裏的人精心伺候?或者肥料,就是有了化肥,能有農家肥好?論地力本身,也不及長安城外那片地。慢慢地將此節想通,歎了一口氣,疏忽了,早知如此,如果操作好,還是能將功勞讓給父母的。讓給他們了,也就不會生氣。

想到這裏,他突然靈機一動。

其實這個父親,不算太壞的。當然也別要指望他舍不得殺兒子。照殺不誤的,已經殺了一個。就算母親主意,沒有父親同意,李忠能死麼?好象現在主要權利繼續在父親手裏抓住,並沒有放下來。對自己忌憚了。可是自己弄出一些新事物,如是母親呢?兒子在弄妖蛾子,妻子在弄妖蛾子,怎麼辦?

想母親弄妖蛾子,還是很好辦的。有可能因為自己這個小翅膀扇了一下,母親現在處境與自己差不多。有可能因為災情,曆史上這段時間母親處境就十分困難。弄不清楚,自己送大義,送正名給母親,母親還是很高興的。

其實到了這地步,已隱隱地察覺到母親現在並沒有做女皇的打算,當然,對權利她還是很留戀的。暴厲也有,這幾年為了上位,死在她手上的人不計其數。不過給她一些親情,一些溫暖,也許多少會轉變一些。大不了,我讓你做宋朝的劉太後(劉蛾)。可想想母親的性格,即使是太後,母親武則天也未必會是劉太後,十有八九是呂太後(呂雉)與慈禧。

心中舉棋不定。

可這條主意,卻是十分邪惡。李治弄三國平衡,說到底是舍不得放權,作為一個帝王,很正常的表現,不但家裏,在朝堂上為了控製大臣,有時候也會弄一個平衡之術。可兒子與妻子不停地整出什麼大義,什麼祥瑞,會非常非常的難受

“看看奏折吧。”李治道。

“是,”打開奏折看了一遍,不喜。反正這個產量出來了,高興的人很多,可這父子二人皆似不大喜歡。但事實上受益的卻是這個父子二人,百姓有飯吃了,皇室才會穩固。

“說說。”

“是,這要從籍田祭說起來。與戴相公兒臣還交談過,說過了,一畝地能產二石糧食,比漢朝的好。可是有的百姓因地少,除了租庸調製,每年度日的糧食都難維持。於是凶年一來,隻有逃亡的一條路。”

“太子所言極是,”郝處俊說道。這是唐朝的弊端,也是每一個朝代的弊端。但都沒有辦法解決。

李威又說道:“兒臣又想到父皇為了國家,都熬出病了。別的皇後隻是悠閑地管理後宮,母後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也不得不協助父皇,日夜操勞。兒臣快及冠之年,卻不能為父皇母後分擔,心中十分慚愧。”

拍了一個大大的馬屁,不過這幾個月,或冷或熱,李治與武則天都不怎麼受用。當然,拍比不拍好。繼續說道:“於是想辦法。就找了一些農書看,看完了,又在寒食節,去了一下農田。發現與書上所寫的多不一樣,詢問了許多百姓,或者說不清楚。”

此事可以查詢的,正是那天出的事。這為下麵忽悠鋪墊的。又說道:“兒臣一直在想,莊稼長不好,肥料是關健。可上哪兒弄這麼多肥料來,有的農民是許多戶才合夥養一頭大牲口的,有的都沒有,用人拉耒,於是輪耕。這個浪費很大。如沒有輪耕會是如何?又翻了一下農書,上麵清楚地寫了,不需要輪耕,種豆不但不耗地力,反而能肥地力,是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