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狄公大義 洛陽品鑒(2 / 3)

這樣嘛,才顯得某有真才實料!

“太子這段時間與四個人走得很近。第一個是並州的法曹,名叫狄仁傑。”

“哦,並州,倒是一個好地方,”武則天答道。她自小是在四川長大的,所以後世的人很懷疑,這一方水土難道真容易出美女,武則天不提了,楊玉環,後來宋真宗身邊的劉娥,等等。不過她父親武士彠倒是並州人,算起來,是半個老鄉。

“哼,”李治冷哼一聲。

不是氣兒子開始搞小動作。狄仁傑算什麼,就是拋媚眼的劉仁軌,他沒有生氣。比起自己當初的班底,長孫無忌,於誌寧等人,兒子弄的這個小班底,簡直目不忍睹。

主要是氣兒子這一次沒有讓自己下台,而多半就是這幾個人出的餿主意。

“陛下,並州可是祖宗的龍興之地,”武則天笑了起來,然後附在李治耳朵邊說道:“再說,老百姓罵的也是妾身,並沒有罵陛下啊。”

“皇後,這一次讓你委屈了,”李治摸著武則天的手道。然後對這個太監道:“繼續往下說。”

“是,他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他走上仕途卻是通過明經科及第,正當地踏入仕途的。”

“也算不錯了,”武則天說道。

“哼!”李治再次冷哼一聲。

唐朝科舉錄取的人很少,但開始時比較科學的,有明經、進士、俊士、明字、明算、三史、一史、道舉、童子,甚至雜藝科。其中明經與進士最貴。不過明經科錄取率較高,每次錄取額在一兩百人,錄取率是投試率的百分之十強。這也不容易了,參加投試的,又是從兩監與各地選撥出來的。因此,武則天說了一句,也算不錯了。

但比起進士,則是毛毛雨了,唐朝的進士可不象後世,名額很少嘀。在李治手上最少的一次是麟德元年,隻錄取了三名!去年還可以,錄取了五十四人。但正常也不過十幾人。並且有的年份還停了下來。所以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三十歲考中明經,老了。五十歲考中進士,歲數還小!

當然,科考是一回事,進入仕途是一回事,政事的能力,權謀的能力,以及人脈的關係,再加上學問,學問隻是一點。看到有幾名狀頭(狀元)做上宰輔的?可是有了進士在身與沒有進士在身,總是有區別的。因此薛元超說過一句話:“吾不才(謙虛的一句話,為官為人都是不錯的,學問也可),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及第,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將沒有考中進士之恨放在沒有迎娶崔盧趙李王五姓女之上!

所以呢,李治又冷哼了一聲。

為了此事,李威還鬧過烏龍,看過電視的,說狄仁傑考中狀元,於是傻呼呼地問了出來,狄君那一年名中狀頭?

狄仁傑

“陛下,進士太少,還要運氣啊。未必考不中進士,就不是人才。”老武這一點不錯,所以後來她主政時,進士名額多了起來。以現在的進士錄取率,將唐宋八大家,外加杜甫李白,十人聚集起來,任他們考,考一輩子,能有一半人考中,就算幸運了。

不但運氣,還要交遊,讓人捧你,否則考官有可能看都不看一眼。所以唐朝遊學的學子特多,曲江池哪裏,每天總有人幾十撥學子,在哪兒談論詩詞歌賦。

然後武則天又道:“繼續往下說吧。”

“喏,然後狄仁傑擔任了汴州判佐,因為執法剛正,為同僚所忌誣告,幸得閻相公時任河南道黜陟使,察覺出來,不僅弄清真相,與之交談,對其人十分推崇,曰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在他推薦下,做了並州的法曹。這一次是押運糧食進京,因而遇到太子的。但此人回並州後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同事鄭崇質因為公幹,出使萬裏之外的險地,此人聽聞鄭崇質母親年老又有病在身,說道,他母親情況如此,怎麼能讓她有萬裏離別的憂愁?於是找到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承擔此次出使的任務。聞聽此事後,長史藺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一向不和,此時皆慚愧而視道,我們難道不感到羞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