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事實,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二句其為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這一篇《學而》不僅僅是討論學習,也討論了君子的孝與仁以及道德,並且借子貢之言,說出了溫、良、恭、儉、謙讓。
隻是一盤棋嘛,但談經義大道理,自知不敵,始終不作聲,聽他繼續說下去:“殿下,雖然你仁愛名滿天下,然而戒驕戒躁,還要繼續保持下去。這樣的棋風去了仁愛謙讓溫和良善恭敬之德,切要不得。唉,就連臣也墜了魔道了。”
魔道也出來了,笑了笑,陽奉陰違地說道:“徐舍人,孤記下了。”
好在徐齊聃不算太古板,既然太子認了錯,再說太子確實做得很不錯,沒有再糾纏,說道:“臣前來還有一件事相詢。”
“是何事?”
“昨天臣的小女在東市碰到的是太子吧?”
“正是。”
“小女頑劣,太子切切不可放在心上。”
“沒有啊,孤倒是覺徐小娘子天真活潑,並且很有才思。”楊儷給李威留下的印象不惡劣,隻是覺得這個小辣椒很淘氣。畢竟才是一個半大的孩子,再說,他與這位徐小娘子又無半點瓜葛僅是萍水相逢而己。
“可臣家教荒疏,還是慚愧不安。不過太子,那一個對句,下句是什麼?”回去徐儷將事情經過遮遮掩掩地說了一遍,先將女兒斥責了一頓後,卻立即苦思冥想起來。想得頭都大了,依然沒有想出答案。但他來也不是為了答案,更不是為了下一盤圍棋,卻是看看太子的表情,看李威對自己女兒是什麼態度。
“那是孤偶然外出時,想到的一個絕句,可是卻想不出下一句。昨天開始並不知徐小娘子是令女,隻是她想進入東宮,被孤聽到了,問她為什麼進東宮,她又不答,於是惡作劇了一下。徐舍人,隻是一個對句,國家百姓才是正事,有答案更好,無答案,並不礙什麼。”
“你也沒有想出答案?”徐齊聃有些失望。
豈止是我,古今不知道多少億人口過去了,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搖了搖頭,問道:“徐小娘子為什麼要到東宮?”
一句將徐齊聃問怔住了,他也問過女兒,女兒不答。於是逼問煙兒,煙兒將答案告訴了他,說徐儷之所以想到東宮,是因為聽了很多太子的傳言。於是對太子產生好奇,想潛進東宮看一看太子到底是什麼樣子。這件事太荒唐了,又將女兒責罵了一頓。但總的來說,對他一對兒女還是很滿意的,女兒不提了,小兒子徐堅更是了得,自幼博覽群書,去年沛王李賢聞其名,授紙給他,立作一賦。這時候徐堅才十一歲!
但這句話不大好說出口,總不能說她想到東宮,就是看你有沒有長四隻眼睛,兩個鼻子。
臉漲紅了。
難道是什麼隱秘,雖然很好奇,終於沒有究竟地問下去,又說道:“孤那是一個玩笑。如果徐小娘子想進東宮看看,徐舍人將她帶到東宮就是。”
“那是小女胡鬧,臣不知就算了,臣知道怎麼能允許她胡鬧下去。”徐齊聃立即正色說道。
走出了東宮,因為是休假,橫街上冷冷清清,徐齊聃不由地想著心事。
太子言語之中,對自己的女兒倒也是有三分喜愛。當然這喜愛與那喜愛是不同的。這倒是一個好兆頭,可是太子
想到這裏,徐齊聃不由地歎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