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東宮大宴 太子約胡(2 / 3)

可憐梁金柱隻是一個商人,仕農工商,商人是這個社會的最末等,頂多比娼妓乞丐與奴婢一流好上那麼一點。事實未必必是那麼一回事,有錢了也有了力量了,龐大的金錢同樣能構築一層關係網。不過說起來,商人地位還是很低的,連子女都沒有進學科考做官的機會。

連忙說道:“太子,你是折殺仆啊。”

“梁金柱,孤前幾天在東市前就說過,國家這幾年光景不好,大災大難。國庫空緊,百姓水深火熱。越是這時候,需要大家協手齊渡這一道難關。因此,那一天孤都刻意誇獎了青樓的那名伎子。你的善行,善莫大矣,當受孤一拜。”

“臣民,臣民,”這時候大概粥喝得多,人的淚腺特別發達,梁金柱伏在地上,已經泣不成聲了。

李威心想,隻是感謝你一下,不至於如此感動吧。

確實,梁金柱這樣做很不容易。經過東漢教條地對工商壓迫後,休想再發生西漢桑弘羊的故事了。就是將家產全部捐了,也休想謀一官半職或者爵勳。而且三千緡錢數量也非常巨大。要知道一品京官隻有七百石米的祿米。當然,還有永業田、職分田、分廨田,以及月俸、食料、雜用錢等補助。可最多每月也不會超過一千緡錢。實際上有的京官因為補助少,買不起房子,寄住僧院的都有。

拿出了手帕,替梁金柱擦著淚花。

不擦還好,一擦這個淚珠兒更大了,本來小到中雨的,現在變成了傾盆大雨。

李威隻好任他去了,將手帕遞給碧兒處理,扭過頭看著大家說道:“馬上就要春耕開始了,旱情未必好轉起來。越是這時,我們大家應當同舟濟,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就象這位梁金柱一樣,那麼世上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好!”潑天一般的喝彩。

李威這才點頭,儀官上來宣唱勞儀。東宮的宮女太監,端上來的茶水,點心。其實包括大宴,一切都從儉了。

眾人坐下來交談,應當還是很高興的,本來一切從儉,時間緊迫,許多製度來不及操辦,祭祀儀式辦得很不恭敬。不過新犁出現,將一切都遮掩了。

但一會兒紛爭出現了。

籍田祭過去了,更大規模的大雩祭祀開始。

籍田祭隻是春耕的祭祀,可眼下關健卻是求雨,那怕象前段時間下的那場大雨,來上個十次八次,也不過。又不能用時間緊迫來做借口,倉促操辦。因此,禮部祠部郎中與員外郎等官員將一條條列出來,戶部官員不同意了。

本來用度就不足,旱情嚴重,關中缺糧,渭水又淺,江南以及其他地方的糧食,不能及時調來,關中糧食飛漲,前幾年最低時一鬥米五文錢,還是用大鬥。現在一鬥漲到了五十多文錢,卻是用小鬥量的。不可能每個商人都象梁金柱這樣。否則自東漢起,都不會將商人地位貶得那麼低了。

這使朝廷用度更緊張。大非川與吐穀渾丟失,不得不加派士兵到隴右駐防,拱衛關中安全。朝廷在邊疆有屯田的,駐兵增加了,自給不足,又要調動糧食。

這些兵痞子,打贏了仗是他們的功勞。打敗了仗,就會立即推卸責任,到時候因為後勤供給不足,戶部責任想逃都逃不掉。

兩方麵官員就爭論起來了。

李威皺了一下眉頭,向戴至德問道:“為什麼不設常平倉?”

每大鬥米五文錢,未必是好事,百姓收入無形減低。但到荒年,又變成了五十多文錢,還是小鬥,差距太大。

“太子,朝廷有設常平倉,太宗貞觀二年就下詔各州縣設義倉,每畝納二升儲之,凶年賑給百姓。十三年,又詔洛相幽各州置常平倉。到了陛下,於京都東西二市再次置常平倉,並且設立了常平署官。”

這是一個很冷門的機構,因此戴至德耐心地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