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懂生活的,才叫女人(1)(2 / 3)

不要害怕嚐試和改變。

有些女人習慣過一成不變的生活,一旦出現意外或有新生事物影響自己,便會覺得不適應,產生反感的情緒,繼而對生活也厭惡起來。

不要害怕未知的世界,對突如其來的事物要大膽地嚐試,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作出適當的改變。當你敞開懷抱去接受生活時,便會發現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一切盡在掌握中。

2.喪家犬也有春天

記得十五六歲時的自己,拿著為數不多的零用錢,連買一套小說都不夠,隻能每天餓著肚子把午飯錢省下來,一旦攢夠數目便飛奔去書店,把那套我“覬覦”了很久的衛斯理係列買下來。

那個年紀的我們大多是這樣“清貧”,但卻總有著沒來由的快樂,即使挨師長的批評,還可以每天屁顛屁顛地臭美。生活像大白兔奶糖一樣香醇甜美,吃的人根本不會考慮蛀牙的後果。

20歲出頭的自己,擁有了第一筆收入,隻有少得可憐的1000塊,卻緊緊地攥著,仿佛掙到了全世界,並幻想著用這筆有限的錢做無限的事:給媽媽買條披肩,給爸爸買個刮胡刀,給自己買眼影、口紅、高跟鞋……生活像酸三色糖果一樣,有甜甜的喜悅,還有些酸酸的不滿意。

那個年紀的我們沒有太多的錢,卻對生活有著無限的向往,總是規劃這個規劃那個,做什麼事都有衝勁,並堅信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即使困難當頭,也依然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再長大一些的自己,收入增加了,職位升高了,能買到手的東西也多了。按理說生活應該如自己所願,可以一天比一天好,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快樂越來越少了,心氣兒越來越低了,夢想越來越遠了。生活像吃了一半的咖啡糖,每個味蕾都是苦的,卻不知道甜何時才能湧上來。

這個年紀的我們,錢不是最多的,工作不是最好的,愛情也沒著沒落,孤零零地走在街上,看著偌大的路標都不知該往哪裏走。

生活怎麼會變成了這樣呢?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一直都不能明白,直到有一天正在上初中的小外甥女問我:“小姨,什麼叫‘喪家之犬’?出處是哪裏?”

這“喪家之犬”的一問,簡直就是對我現狀的形容。是的,我就如同一隻喪家犬,形單影隻,彷徨無助,想要搖尾乞憐都不知道應該向誰索愛。

“小姨,小姨,你到底知不知道?”小外甥女對我的走神很是不滿,撇著小嘴看著我。

我暫時放下心中的痛處,認真地給她講起出處:

話說春秋年間,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的時候途經很多國家,可是到哪裏都容不下他,不是給他冷板凳坐就是派人追殺他。

有一天他們來到鄭國,不想卻發生了一個小意外——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他隻得一個人站在城門外等著弟子們來尋他。

與此同時,孔子的弟子子貢正在焦急地尋找老師。他拉住一個路人問:“我正在找我的老師,請問你看見他了嗎?”

路人回答說:“我剛才路過東門的時候看見那裏站著一個老頭兒,長得真是古怪,額頭有些像堯帝,脖子有點兒像皋陶,肩膀有點兒像子產,可是從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他一臉的倒黴相,真像隻喪家犬。不知道他是不是你要找的人?”

子貢聽了急忙趕到東門外,果真見到了孔子,並把那個路人的話如實告訴了老師。

孔子聽後笑著說:“一個人的外表、衣著如何並不重要,不過他說我像喪家犬倒真是形容得很對啊。”

“哇,被人這樣罵還不生氣,居然笑得出來!”小外甥女不是很理解。

於是我耐心地說:“假使我們被人指為是喪家犬,當真是要火冒三丈了,不與人理論清楚決不罷休。然而孔子卻不怒反笑,連連稱讚別人形容得很好,這除了他本身胸襟開闊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原因,那就是如他自己所說的‘一個人的外表、衣著如何並不重要’,言下之意就是精神世界更為重要。

“那個路人看到的隻是外表顛沛流離的孔子,卻沒有看到他內心深處的堅定與智慧。所以盡管形如喪家之犬又如何呢?絲毫不妨礙他的偉大。”

“當一個人擁有美好的精神家園時,那些外在的窘迫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想,在孔子滿腹經綸卻不被各國國君所重用時,心中多少會有一些悵然若失,但他心中更多的是堅定、樂觀,所以他能夠笑著讚揚這比喻的準確性,既是一種自嘲,又是一種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