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記者曾問馬雲:“如果Google已經簽約的學生希望跳槽到雅虎中國,阿裏巴巴會不會幫助他們付違約金。”馬雲回答得十分幹脆:“李開複50個關門弟子,每個人違約金5萬,即使我們全挖過來也不過250萬,但我們絕對不會這麼做。”
馬雲始終認為,跳槽頻繁的人就像結婚了又離婚了,離婚了又結婚了,結婚了又離婚了,這樣的人不可靠。他不喜歡跳槽的人,尤其是換了很多工作的員工,這樣的人他不太相信。如果一個年輕人給他的簡曆上寫著5年換了7個工作,這樣的員工他是不會要的。
馬雲管理智慧
在現代企業中,尤其是在高科技企業當中,“挖牆腳”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每個優秀的員工都會被獵頭公司的電話所打擾,有些企業為了從競爭對手那裏挖到人才,不惜許諾高薪甚至股權,但是,馬雲卻堅守自己的底線。對於一些公司“挖牆腳”的做法,馬雲是不屑一顧的,他說:“我們絕對不會這麼做。我們不但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公司挖競爭對手的人,也不允許我們的獵頭挖人,同時也強烈鄙視、排斥和譴責競爭對手挖我們的人。”
一些企業之所以喜歡“挖牆腳”,是因為這些企業的管理者總是以為其他企業的員工比自己的員工優秀,而且雇用有同行業工作經驗的人,一旦到崗,就能夠立刻開展工作,減少了培訓新人的時間和費用。但這些企業的管理者是否想過,自己的做法不僅會損害行業的經營秩序,而且對自己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雖然“挖牆腳”在短時間內能夠暫時解決公司優秀人才的缺失這一問題,但是這些被挖來的人並不熟悉新公司的內部環境,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適應,而且對於公司的員工,他們也不可能馬上了解,有的時候可能會用錯人,進而打擊其他員工的積極性;並且這些被挖來的人的忠誠度並不高,既然你可以高薪將這些人挖來,那麼別的企業也可以高薪將他們挖走。
另外,這些被“挖牆腳”的企業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我的企業是不是有資格去留住這些人才?他們離開的原因是什麼?當這些人去意已決的時候,不要試圖去挽留他們。史玉柱曾經以自身的真實體驗說明了這一觀點,他說:“早期的時候,當我的員工被人挖走時,我都是極力挽留,但從後來效果看,我挽留的人最後一個都沒有留下來。當然,員工找你辭職,你應該深思兩點:首先,我有沒有問題?我的企業有沒有問題?有問題馬上修正改進。其次,搞清他要走的原因。他為什麼走?我能為他做什麼?但重點不是為了挽留他。”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注重從內部培養自己的人才,而不去挖競爭對手的人才,因為從長遠來看,“挖牆腳”隻能是權宜之計,多思考一下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團隊的管理問題,這才是解決“人才困境”的根本之道。
小不忍則亂大謀
把對手看得太清楚,而自己沒有前進,等於白看。有時候我們需要從對手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陷,能進能退才是大丈夫。
——2006年馬雲接受《采訪人生》訪談
馬雲管理案例
阿裏巴巴這個名字是馬雲想的,他當初為公司起這個名字,就是想到《一千零一夜》這本故事集中“芝麻開門”打開了山中藏寶洞的大門這個故事,馬雲覺得阿裏巴巴是全世界人民都熟知的故事,如果他的公司叫這個名字,人們一聽就會記住。
沒想到,幾年之後,他卻會因為公司的名字和別人打官司。
打開網絡,點擊www.alibabab.com,出現在網頁上的是阿裏巴巴(中國)的網站;點擊www.2688.com,網頁上出現的是北京正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網站。這兩個網站的域名雖然一個是字母、一個是數字,但念起來十分相似。後來,因為數字諧音,北京正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在2001年的時候將阿裏巴巴告上了法庭。
北京正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頗具規模的軟件批發商,董事長姚增起認為公司的業務有必要向網絡拓展,就注冊了國際域名2688.com。之後,他想將自己的網站起名為“阿裏巴巴”,可是去注冊的時候,卻被告知,阿裏巴巴這個中文域名被預留了,預留這個名字的自然是阿裏巴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