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猛地想起來,當時在那場江陵城的質詢會議之後,張裔和楊儀,特別是楊儀對劉禪的做法提出了非常大的非議,陛下不會是因此感到很不高興吧?
諸葛亮的麵色不由得一整,卻並不說話,他知道自己現在一定要沉住氣,先看看情況再說,張裔是他的左膀右臂,而楊儀是他可以倚重的人才,他是不能夠讓他們出事的。
不想,劉禪說道:“我後來找到了他們二人詳談了一番,然後自己也進行了一番反思,覺得當時的做法實在是有些操之過急了點。江陵城這邊的官員,也許已經習慣了那樣的行事風格,但是成都方麵卻並不一定能夠接受。”
諸葛亮這時候不得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說道:“陛下,對於那件事情,臣這邊確實也有話要說。陛下你廢除了一些祖製,比如不再有屬於自己的尊稱‘朕’,這本沒有什麼問題,畢竟大家都知道,這是前朝始皇帝才給弄出來東西,不要也就不要了。還有就是跪拜之禮。本來這是不應該廢除的,否則君王的尊嚴何以維護呢?但是,後來大家也就跟著習慣了,也就覺得沒有什麼了。這些臣也就不說什麼了。但是,如今無論是在荊州還是在江東,官府的威嚴正在變得越來越低。試想,官府和官員失去了威嚴的話,這個國家還怎麼去統治?”
劉禪的心裏其實很想要告訴諸葛亮,所謂的威嚴那不是官府需要的東西,官府需要的是民眾的支持,然後樹立起屬於自己的威信。
但是劉禪現在想要討論的事情不是這個,否則必然要跟諸葛亮爭論個不休。他知道諸葛亮現在對自己是有所不滿的。
本來,蜀漢的那些律法,都是諸葛亮帶頭去修訂出來的。但是現在劉禪這邊不斷在製定新的法令,對諸葛亮製定的那些法律做了很多的修改和加細。
從某種程度上麵講,諸葛亮這個人可以算作是外儒內法的代表性人物。這種情況也就注定了,他這個人熱衷於維護君主神權,同時對於國家最為重要的法律方麵,一定會奉行嚴厲而最為簡約(可以理解為模糊性最大)的法律。這樣的話,官府手中就掌握了對於法律的任意解讀的權力。
一般而言,古今中外,君主的權力來自哪裏?很多人說是天授神權,其實那是表麵上的說辭,真實的原因就在於,君主掌握了對於法律的製定和任意解釋的權力!試想一句話,“君無戲言”,這就是對君主和法律之間權力關係的最好詮釋。
其實從這裏,甚至可以推導出,二十一世紀之天朝的官府,為何會忽然開始提倡儒家思想的原因,隻是懶得再說下去而已。
所以,劉禪非常理解諸葛亮,也盡量在這個時候跟他爆發理念性的衝突,否則國家隻怕要開始大亂。
於是,劉禪點頭說道:“丞相我明白的。不過,咱們現在需要先將國內的各種意見先統合起來。當然,我不是孝武皇帝(漢武帝)那樣的人,非得要幹獨尊儒術那樣的事情。”
其實,劉禪學漢武帝幹的那套的話,殺點人,打擊一些異己,也就可以迫使所有異見屈服。但是劉禪不是別人,這樣的事情絕對跟他的理念相悖,否則他也不不必再說什麼人人平等了。
諸葛亮很疑惑,問道:“陛下,其實這種事情也就是您的一句話而已啊!”
劉禪苦笑起來,說道:“是啊,以我手中的權力強行推一項政策當然沒人敢反對。但是現在說的不是那個,我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要先把大漢官場給統合一下。現在成都是一種狀態,江陵城這邊是另外一種狀態。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就怕在北伐過程當中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