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場的六人當中,三人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剩下兩人當中,一個是大鴻,一個是彭祖。大鴻剛剛歸降,在這個時候無論發表什麼樣的議論都會被人猜忌,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也不說。那麼最後就隻剩下一個彭祖了。
彭祖等眾人把話說完之後,這才緩緩說道:“你們都認為我們敵不過炎帝的軍隊,而我卻認為我們與炎帝軍隊交手的話,有三個獲勝的理由。”
眾人一聽此言,都不由得集中起精神,凝神細聽他這“三個獲勝的理由”。
隻聽彭祖緩緩說道:“一是,我們久經戰事,族人戰鬥經驗豐富,戰鬥意誌堅強。而炎帝一族卻馳於軍事,雖然準備好於我們,但戰鬥經驗和戰鬥意誌卻遠遜於我們。這是我們第一個打敗炎帝的理由;二是,刑天罪大惡極,我順就天意討伐於他,而炎帝卻出於私利,保護於他。以有道伐無道,這是我們第二個獲勝的理由;三是,炎帝和黎族都是強族,彼此互相提防,而我們弱小,黎族是不會重視我們的,所以真正開戰,我們毫無後顧之憂,炎帝卻有後顧之憂,這是我們第三個獲勝的理由。有此三點,我們還怕打不過炎帝嗎?”
眾人一聽彭祖這番高論都不覺心中暗暗佩服,看來薑還是老的辣呀。明明是對自己不利的地方,經他這麼一講,又都成了對自己有利的方麵。
隻聽彭祖接著又說道:“但是炎帝一族畢竟遠強於我們,所以再與之開戰之前,我們必須做好兩件事情,一是積蓄力量,二是凝聚人心。”
風後是何等聰明之人,一聽彭祖這話就明白了他的用意。但卻裝出了一副茫然不解地問道:“積蓄力量,我們都清楚該怎麼做。但如何才能凝聚人心呀?”
彭祖一字一頓地說道:“推舉軒轅為帝!”
彭祖這一提議如果放在往日,也許在坐一半的人都會表示反對,但是現在卻沒有一人表示反對。原因自然也十分簡單:羆族早在擊敗薰鬻之後,就已經率全氏族人歸服了軒轅。虎、貙兩族都是跟大鴻投降過來的,根本就沒有反對的資格。至於貅族雖然還算一個獨立的氏族和,但以他們自身的力量,自然沒有辦法與熊抗衡,所以自然也不會給自己找不痛快。所有人既然都不反對,力牧自然同意與否,也都無關緊要了。於是軒轅經過幾番推讓之後,最後還是在眾人一再的勸說下,同意自稱為帝。
當時的帝與後世的皇帝還是有些區別的,大致就相當於氏族聯盟的聯盟長。所說這個帝號的由來,最早是由一個叫帝俊的人提出的,他自然也就是中華曆史上第一個稱帝的人。但由於帝俊一族的勢力並不怎麼強大,影響自然也就不會像後勢的炎帝那麼大了,所以很少有人記得他的事跡,人們隻知道帝號最早是由他提出的,至於為什麼會提出這個稱謂,人們就不得而知了。隻知道要想做“帝”,就必須擁有很高的威望,而且還必須是氏族聯盟的盟主。而現在這些條件軒轅都已具備,稱帝自己也就是成了水到渠成之勢。
數天後,在女媿一番似顛似狂的祈禱之後,軒轅緩步走上祭台,接受天命,自稱“黃帝”。
稱帝之後,黃帝在祭台之上,就冊封了五大臣。那五大臣:冊封鼓祖為青雲(熊族信奉三樣東西,天上的雲彩、腳下的黃土、以及林中的大熊。所以軒轅稱帝時,才取土色,稱為黃帝。而他們部族的官職,則全都是以雲命名。青雲,就是總領一切事物的大臣,相等於後世的宰相),冊封風後為縉雲(縉雲僅次於青雲,也是總領一切事務),由於鼓祖年事已高,所以風後基本上,就是實際上的青雲了。冊封力牧為白雲(總領軍事事務),冊封常先為黑雲(總領畜牧事務),冊封大鴻為黃雲(總領一切農業事務)。
諸事已畢,接下來就是各司其職,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準備著不久之後的與炎帝之間有可能將會出現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