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字在戰國之前,隻當作形容詞和副詞用,偶爾也會用作動詞。後來,一些思想家看到當時時勢紛亂、人民痛苦不堪。於是就想通過自己的政治主張,使得天下歸於太平。但因為當時的學派太多,每個人的政治主張又不盡相同。如何才能讓別人接受自己的主張,相信自己的說法呢。於是,這些古代思想家就悲哀地選擇了托古。你說你的學說源於堯舜,我就說我的學說源於黃帝,他更會說他的學說源於神農。反正一句話,自己所主張的學說來源越古就越好,也就會有越多的人相信。然而那些傳說中的故事到底有沒有,其實就連這些思想家自己也不怎麼清楚。“皇”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由一個訓大訓美的形容詞,變成了代表一個階位的名詞。
“三皇”一詞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曆了漫的演變過程。最早,大約出現於《楚辭》當中,像什麼“東皇太一”“上皇”“西皇”等等;到了戰國末期,“皇”開始由神轉變為人,像《呂氏春秋》《莊子》等都有關於“三皇”的記載;秦丞相李斯在為秦皇議帝號時,還奏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其中泰皇最貴”。這裏的“天皇”源於“皇天”;“地皇”源於“後土”;而“泰皇”則源於“泰一”,又稱“太一”,就是大道的意思。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到了秦朝,“三皇”還隻是非常抽象的一些人物。到了西漢時,由於陰陽學的興起,“三皇”逐漸走向消沉。直到王莽篡權之後,由於王莽自稱為皇,“三皇”之學才重新興起。“三皇”學說由此開始,直至宋代,竟然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像什麼“九皇”、“二皇”,就連三皇也都有了天、地、人這一新的說法。到後來,人們更是將“三皇”與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神農、燧人、有巢、共工、祝融、黃帝等合並。關於共工、祝融和黃帝三人,我們會在五帝部分進行詳細論述,這裏就不多講了。我們現在就其它五位與“三皇”合並的聖皇,略作一些分析。
剛開始,我認為伏羲、女媧、神農、燧人和有巢這五位聖皇,隻不過是傳說中的一些故事,是完全由古人虛構出來的,可是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咱們先從燧人說起。說起燧人,我們自然會想到關於他“鑽木取火”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會想,不就是鑽木取火,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這麼平凡的一個人,也能被評為是古代的聖皇,那也太兒戲了吧。我以前也這麼認為,可後來,我發現我錯了。經過我大量的閱讀和研究之後,我才知道,在數萬年前,燧人發明鑽木取火,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首先這是人類第一次學會操控自然力;其次,人工取火和語言還有製造工具並稱為人類史前三大技術,因為“人工取火”是能量轉化技術的最早雛形。由此看來,燧人被評為古代三大聖皇之一,便是當之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