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新式居所Ⅱ(2 / 2)

現在最為省力的居所就是鳥巢。遠古人類自小與野獸為伴。尤其是伏羲這個喜歡思考的智者,更是對於各種動物的築巢壘穴的方式了如指掌。於是他學著鳥兒搭巢的方式在地上開始搭建起“人巢”。

不過他第一次建造出的人巢十分簡單,就是在地麵上用三根木棒搭起個架子,然後鋪上破氈子和雜草,這樣就出現了人巢的雛形。沒想到搭建好之後,雖然簡陋卻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就是遮風擋雨。這個看似簡單的一步,卻為伏羲和女媧兩族贏得了生機。因為從此他們不必再返回到木筏上,躲避野獸了。

他們很快找到了一片開闊地,在上麵搭建了大量的人巢。每到夜晚降臨之時,他們還在自己的營地周圍生起篝火抵禦野獸,同時也為自己取曖。

可是時間一點點過去,雷澤的氣溫開始由高溫的夏季,慢慢進入到秋末。氣溫開始變得越來越低。先前破氈棚,即使在外麵生有篝火,顯然也是無法滿足取暖的需要。

麵對新的問題,伏羲再次想到了鳥巢,鳥兒可以在巢中孵化小鳥,顯然鳥巢一定很溫暖。於是他開始按照鳥巢的樣式改建人巢,他慢慢嚐試著將泥和雜草取代破氈子。

但要想取得成功談何容易,他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但在女媧和族人的支持下,他卻每每失敗之後,又會再次嚐試。不知經曆多少次失敗之後,伏羲終於研製成出,用泥土和雜草搭建而成的人巢。這樣的人巢遠比以往的破氈棚要好的多。它不僅比以往溫暖了許多,而且還可以遮風擋雨,最為重要的是,人巢的牢固程度大大增強,對於野獸的抵禦能力也增強了許多。

取得如此成績,對於族人來說已經相當滿足,但對於伏羲卻仍是不知足,他要將火種移到人巢之中,就像在之前的洞穴中生活一樣,可是這樣的想法無疑太過瘋狂。如果將篝火移到人巢中,那樣就會將泥草結構的人巢直接引燃。即使有所差別,也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伏羲說出這一想法,卻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得到大多數族人的支持,唯一支持他的就隻有一個人,那便是女媧。

伏羲於是再次開始了他的實驗。再引燃了幾次人巢之後,伏羲終於發現了問題的關鍵,那就是火堆距離人巢的高度。隻要篝火的火苗距離人巢的頂部的高度足夠,相信將篝火移入人巢,同時還不引燃人巢不是沒有可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伏羲想到了田鼠的居所——地洞。他開始在人巢中挖掘地洞。當然這樣的地洞卻不像田鼠洞那樣,就像人巢不像鳥巢一樣。伏羲隻是在人巢中挖出一個小坑,讓篝火在這個小坑中燃燒。

經過十餘次實驗之後,伏羲終於找到了適合篝火與巢頂的安全高度。於是篝火終於移入到了人巢。

可是人巢中的篝火,由於在小坑中燃燒,人們直接感受到的溫暖自然要大打折扣。於是人們漸漸開始擴大小坑的麵積,直到擴大到人巢的邊緣,這才停止了擴大。今天的人們管這樣的人巢叫做半地穴式房子。有了如此人巢之後,人們再也不用尋找洞穴,從此伏羲女媧族就開始了在這裏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