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伊純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就經曆了許多艱難困苦。家裏僅有兩間簡陋的瓦房,其中一間作為廚房使用,另一間則是全家人的臥室。當她稍微長大一些時,她的大伯建造了新房子,並將三間空房讓給了她們居住。雖然這樣一來,她和哥哥都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但這些房屋的條件卻十分簡陋。一樓和二樓中間的木板被撬走,隻留了幾根光禿禿的木頭,牆皮也脫落了不少,二樓的內牆還是土磚,讓人感到搖搖欲墜。而葉純所用的書桌,則是由兩個大木箱拚湊而成的,底下用兩個舊凳子墊著。盡管後來爸爸在隔層的木頭下鋪上了油紙,以增加保暖性和防止灰塵掉落,但在寒冷的冬季裏,仍然無法抵擋嚴寒的侵襲,地麵也是泥土地,如果有水就會泥濘打滑。此外,每年春天驚蟄時,電閃雷鳴,窗戶也是釘的油紙,加上二樓沒有木板或水泥密封,老房子基本不隔音,這時的葉伊純總是捂著耳朵蜷縮在被子裏,總會擔心房子不夠堅固,甚至擔心它會倒塌。這種不安定感深深地紮根在她的內心深處,哪怕是後來建了新房,在葉純的夢裏都是住老房子,偶爾夢見家裏建了新房子也找不到,嫁了人住進百萬新房,還是找不到新房子,總夢見家裏那扇簡陋的木門抵擋不住外麵來的壞人和陰風邪魅,總想著怎麼改善家裏的老房子,這想法變成一輩子的夢。正是由於這些經曆,葉純從小就立下了堅定的誌向:要通過好好學習,將來多賺錢為家人建造一座溫暖牢固的房子。
葉伊純父母都是老實人,母親家裏兄弟姐妹8人,母親是6個女兒中的老大,大舅離家當兵去了,從小就大的帶小的,沒有時間去讀書,那時候也不興女孩讀書,反正是嫁別人家,大一點就外出做苦力,為家裏掙工分,修房子,那時候都是靠一雙腿和一肩挑,由於家裏人口太多,沒有足夠口糧,中午回來喝點水休息一下,沒飯吃,下午又繼續去大山裏挑煤扛木頭,還未出嫁就導致身體虧空,結婚兩年因身體營養跟不上不曾懷孕,後來吃了一斤驢膠才懷上哥哥和葉伊純,生完孩子又虧空了,那時候物資貧乏,驢膠雖是好東西但不一定想買就買的到。在葉純的記憶裏,母親年輕時很漂亮,也很瘦,說話慢條斯理,走路比較慢,因為沒有氣力,但是為了家庭可以更好,母親又很喜歡倒騰,心大,這一點遺傳給了葉伊純。葉純的父親也是苦命人,剛出生就喪父,聽父親和母親說爺爺外出找副業坐火車的時候火車出軌,爺爺反應快,趕緊跳火車,因火車車速快甩出去摔傷了內髒,那時候醫術不發達,活活疼死了。奶奶哭瞎了雙眼,還好大家庭沒有分家,老爺爺讓爺爺的弟弟帶著奶奶去醫院把眼睛治好了,奶奶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還要照顧鄰村瘋癲的母親,奶奶原還有個弟弟當兵去了,回來找過奶奶一次,那時候沒有通訊,沒見著,此後再也沒有回來過。奶奶的母親思念成瘋魔。爸爸還沒有結婚,奶奶積勞成疾撒手人寰了,同年疼愛爸爸的老爺爺也離開了人世,大家庭分家,此後爸爸就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吃年夜飯,爸爸的運氣也不好,高考的時候剛好闌尾炎發作,錯過了機會,老爺爺和奶奶不在了,也就沒有人再支持他繼續高考了,隻得學了瓦匠得以謀生。父母結婚以後,父母一起做泥瓦,但是也沒有做多久就不流行泥瓦,家家戶戶改建平層了,之後父親就做一些零散的副業,以及在家種田為生。也正是這樣家裏富裕不起來,母親養豬養雞,養著養著就死了,無法通過養殖創收,父母又一起養鴨子,因為沒有場地,農田會打農藥,不敢放田裏,放河裏會有人偷,養殖最怕溫病,如果有溫病就很麻煩,可能本都保不回,如此種種,養鴨子這事也是養養停停的,生活捉襟見肘。因為家裏貧窮,也常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葉伊純從小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慢慢長大漸漸懂事,開始體諒父母的不易,想要擺脫家裏的困境,不被欺負與歧視,因而這出人頭地的想法就像烙進了心底,這種執著也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她充滿鬥誌地去追逐自己的目標。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她都會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因為她深知,隻有實現了這個願望,才能改變家庭的命運,讓父母過上幸福舒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