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對大臣們的溫和寬容對帝國是有利的,對宣宗的感激延續到了孝宗時期,大臣們對年幼的孝宗忠心耿耿,王室內有許多比她年長的野心勃勃的親王,但大臣們從未對孝宗的繼承權提出過質疑,即使是在他們衝突最嚴重的時候。
孝宗本人的做法也維係了這一溫情。雖然孝宗在政見上更類似世宗,但她的手腕比軍人出身的世宗更加老練靈活,孝宗對每一位大臣——無論是支持者和反對者——都盡量保持溫和公平的對待。所有涉嫌打擊報複政見清洗的行為都被皇帝公開嚴厲批評,之前言官們喜歡的那種以攻擊個人隱私來打擊政敵的方法被禁止,朝廷衡量官員的標準不再是儒家的道德,而是如何對帝國做出貢獻,這一點如何衡量,依靠的則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且不太容易產生爭議的政績。孝宗巧妙地誘使禦史們把工作重心落在這些地方,這使得禦史們的工作變得明確而高效,皇帝作為禦史和大臣們的裁決人,獲得了高高在上的最終決策權和公正的好名聲,同時也從一些瑣碎的爭端中脫身出來,將精力放在規劃帝國的未來上。與她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樣是瑪麗三世,這位倒黴的暴躁君主的政治生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和雞毛蒜皮的爭吵對立,仿佛女帝的急躁同樣傳染給了臣子們,以至於整個國家都心浮氣躁。∴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我們並不能確切地得知皇帝在何時學會駕馭自己龐大的帝國,但年輕的孝宗的確是在第一場政治危機中就顯現出過人的機智沉穩,那時她剛剛與自己日後的妻子墜入情網。
從法理上來說,孝宗對同性婚姻的提案無可厚非,因為按照慣例,她的性別也被登記成了男性。但是從帝國經受過的種種經驗教訓來看,孝宗無疑是主動讓自己落入了與祖先一樣的悲劇陷阱,鑒於她的年齡隻有14歲,這使得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她的想法隻是一時衝動。
所有人的一致反對對一個初涉世事的年青人來說是致命的,但孝宗卻顯得比常人都沉著老練得多。她首先以年少生育的高風險說服臣子,將成婚的時間明確地推遲到18歲之後,為自己贏得了緩衝時間;在提高人們對太祖皇帝生平的關注和崇敬的同時,又開始收集關於“契兄弟契姐妹”(民間的一種實際上的同性婚姻締結方式)的法律紛爭,並把自己的一些支持者悄悄地安排在掌管婚禮的各個職位上。令人驚異的是,孝宗以一種靈活小心的方式控製著與大臣的正麵交鋒,即使所有人都明白暗流湧動,但政治上卻平穩依舊,除了這件婚事以外,在政務的其他領域,大臣們依舊與皇帝合作愉快,皇帝的冷靜克製甚至使一些官員開始抱有一種彼此妥協的想法,而不是不斷抱怨那個“妖女”帶壞了他們的學生。
孝宗選擇的伴侶比孝宗年長7歲,是位很有才華的年輕女性。或許是想要離自己尊貴的情人更近些,她來到京城參加國家統一的女官考試,一心成為一個能幹的官吏,卻陰差陽錯地卷入了一場政治陰謀——有一位極尊貴的親王,也就是孝宗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