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兒子的恭敬,這在上一個王朝已有前例。宣宗決心完全按照自己方式培養一位理想的繼承人,在孝宗出生僅僅3天後,她就命令把女嬰送到宮內由自己親自撫養,並像個真正的祖母一樣,對女孩的成長十分關心。有許多證據表明,很多時候,宣宗在與大臣們就帝國的命運進行討論時,年幼的孝宗就坐在房間的一角玩耍或者旁聽。
這種培養方式顯然比詹姆斯七世給予瑪麗三世的26個蹩腳的家庭教師更高明:瑪麗三世終身都極度厭惡枯燥冗長的公文法案,對議會的議題也興趣缺缺,而孝宗在幼年就展現出對政治的濃厚興趣,對其他一切享樂活動都十分節製,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與瑪麗三世對親生父母的依賴順從不同,孝宗對素未謀麵的雙親表現得十分淡漠,雖然在財政上她對那位遠遠離開京城的生父十分寬大慷慨,但幾乎從未表現出超出限度的關注,也從未就政務主動谘詢他的意見,顯而易見,年幼的孝宗更信賴親近宣宗安排給自己的大臣和師長們。
兩位女帝接掌龐大帝國的年齡很相近,瑪麗三世11歲,孝宗9歲。從留下的各種記錄來看,孝宗雖然比瑪麗三世更年幼,卻表現出更多的勤奮和聰慧。她對帝國的各種事務十分關心,經常召見大臣,就每日來往的公文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有時候這種討論式的教學可以持續到深夜,而第二天黎明時,皇帝還要照常舉行早朝儀式並按部就班的學習政務,需要提一句的是,孝宗的課程表比瑪麗三世的繁重3倍以上,這幾乎是一種讓人望而生畏的苦差。
令人驚訝的是,孝宗似乎把管理帝國當成了樂此不疲的愛好,用以代替失去的童年歡樂,這愛好貫穿了她的一生。而她的出色的判斷力和口才也通過這一方式逐漸展現出來:雖然皇帝性格沉默寡言,但那似乎隻是一種增加自身莊重氣質的習慣,或者是出自傾聽他人意見的溫和天性,在她下定決心對某一政務發表意見的時候,通常都能條理清晰地將反對者一一駁倒。孝宗沉穩好學的作風增加了她的言語的說服力,這些對她之後的政治生涯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這一點和瑪麗三世正好相反:後者對枯燥的宮廷教育的反抗和急躁坦率的性格導致她與每一位首相幾乎都水火不容。
每一位接近孝宗的臣子和老師都對皇帝清教徒式的苦讀生活大加讚揚,而皇帝則對大臣們的意見全盤接受,帝國政治似乎就要這樣沿著平穩的軌道因循守舊運行下去,但在皇帝親政的前一年,轉折點出現了——14周歲的孝宗墜入情網,她聲稱要效仿祖先娶一位女性為妻,而不是按照大臣們之前的設想,與一位年輕溫和的男性貴族結合,生下帝國下一位繼承人。
帝國王室最早的同性婚姻發生在孝宗皇帝出生近兩百年前:一位女親王奪得了堂兄的皇位,鑒於她的性別在皇家正式文書上被登記為男性,為了顯示自己繼承權的正義性,女帝破天荒地選擇了一位性情溫和富有智慧的貴族女性做妻子。從後人的角度來看,這場婚姻對帝國利大於弊,那位以智慧聞名的皇後用自己的溫和穩健彌補了女帝強硬果斷性格的不足,兩人在政治上的相得益彰使得帝國從地方割據政權中脫穎而出,最終再次統一了東大陸。令人遺憾的是,這場據記載來看十分恩愛的婚姻結束的並不美滿,皇後在陪女帝征戰時因病去世,她的去世使女帝幾乎失去理智,據說她曾下令要殺掉所有的俘虜為自己的妻子陪葬,在自己的好友苦諫之下才收回命令。女帝餘生都鬱鬱寡歡,作風更加嚴厲強硬,這導致了她的養子們終日惶惶不安,在帝國統一的前夕利用女帝獨自祭奠妻子的機會刺殺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