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章 新的問題(1 / 2)

作為這個案件的唯一突破口,這兩個人成為了我們的重點關注對象。由於擔心打草驚蛇,我們並沒有主動聯係這兩人,因此尋找他們變得異常艱難。

我們走訪了好幾個工地,但都沒有發現這兩個人的蹤跡。這種漫無目的的尋找方式顯然無異於大海撈針。經過一番思考後,我們決定改變策略。

既然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他們,那就直接與他們聯係吧!於是,我們撥通了王朋的電話,並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向他說明,想觀察一下他的反應。

當得知堂哥遇害時,王朋先是感到無比震驚,接著開始詢問具體情況。在告訴他地址後,我們便匆忙駕車前往約定地點。

第一次見到王朋時,我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他的皮膚黝黑,可能是因為長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的身材看起來十分健壯。這樣的外貌給人一種堅韌不拔、勤勞樸實的感覺。從外表來看,他似乎並不像一個會輕易卷入犯罪事件的人。

然而現實告訴我們,人的內心往往比表麵複雜得多,我們不能僅憑外表就對一個人做出判斷,我們一時間也無法排除他的嫌疑。

通過與他的溝通我們了解到,被害人王華確實與他的弟弟王朋在一起做搭檔,負責在工地打孔樁,第一批孔樁挖完之後,結到了兩萬左右的工資,因為王朋長期在井底挖掘,身上沾染了很嚴重的風濕病。

由於病痛的長期折磨,讓王朋難以忍受,於是他便勸說王華先暫停工作,回家治療一段時間。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如果身體垮了,那賺再多錢也沒用。聽了弟弟的話後,王華也覺得有道理,於是便同意了。就這樣,他們兩人結束了合作,王華也沒有繼續在工地上班了。

至於他後來去了哪裏,王朋表示不太清楚,可能是回老家養病了吧。對於這些事情,王朋並沒有多問,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選擇。

“你哥哥和楊宋的關係怎麼樣?這個楊鬆你認識嗎?”我一臉嚴肅地問道。

“關係挺好的啊,和我們處得像兄弟一樣。都是同一個村的人,自然是認識的,何況還在一起幹活呢!”他語氣輕鬆地回答道。

“那這個楊宋現在在哪裏?最近幾天有看到他嗎?我們電話沒有聯係上他。”我緊接著追問道。

“哦,一個月之前,他和我哥一起走了,好像說是要回老家去。當晚我們和幾個工友一起吃了飯,喝了酒,第二天我們班頭開車送他們到的車站,送到之後就回來幹活了。”他回憶著當時的情景說道。

在了解事情的大致來龍去脈之後,我們最先排除了王朋的作案嫌疑,因為無論是時間、地點還是作案動機,都對不上號。按照這麼一推理,這個楊宋的嫌疑就大大加深了。那麼現在的關鍵點就在這個楊宋身上了,看來想要找到真相,就得先找到這個楊宋才行。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並未如我們所願般順利。既然王華已返回故鄉,那麼這個楊宋是否也一同歸來呢?此刻,我腦海中閃過一個大膽的猜測:他們之間會不會因利益衝突而產生矛盾,最終引發暴力衝突,導致一方死亡,並為了掩蓋罪行而毀屍滅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