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環境汙染愈演愈烈(2 / 3)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在氣象學中使用,起源於秘魯和厄瓜多爾。在秘魯和厄瓜多爾海岸,每年從聖誕節起至第二年3月份,都會發生季節性的沿岸海水水溫升高的現象,3月份以後,暖流消失,水溫逐漸變冷。當地稱這種現象為“厄爾尼諾”,西班牙語的意思為“聖嬰”,即聖誕節時誕生的男孩。現在所說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指數年發生一次的海水增溫現象向西擴展,整個赤道東太平洋海麵溫度升高的現象。

在20世紀60年代,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厄爾尼諾”是區域性問題,它主要影響太平洋東部的南美沿海地區和太平洋中部的澳大利亞沿海地區。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過氣象衛星的觀測發現,“厄爾尼諾”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現。由於海水表麵溫度平均每升高1度,就會使海水上空的大氣溫度升高6度,從而造成大氣環流異常,進而嚴重影響世界各地的氣候。所以每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會發生諸如冷夏、暖冬、幹旱、暴雨等異常氣候。

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的意思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下降的一種現象,其引起的氣候變化特征恰好與赫赫有名的“厄爾尼諾”相反,並同厄爾尼諾一樣成為當前預報全球氣候係統異常的強烈信號。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西部海麵以下的寒冷海水正由東南亞朝南美流去,並在東麵迅速上升至海麵,使赤道附近的表麵海水轉冷。

一般來說,拉尼娜的影響和破壞力沒有厄爾尼諾嚴重,科學家對它的研究也不及厄爾尼諾多。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透光覆蓋物對保護小氣候有增溫保暖作用。

大氣溫室效應是指大氣物質對近地氣層的增溫作用。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等增溫物質的增多,射向宇宙空間的長波輻射能量受阻從而使地球氣候變暖。溫室的特點是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就像生活中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一樣。

溫室效應給地球帶來的負麵影響大過正麵影響,它會造成熱帶和溫帶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繁,以及冰山融化,海平麵上升,淹沒沿海大陸,等等。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刻不容緩。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麵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麵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沙塵暴的產生與影響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沙塵暴出現時會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

1.大風摧毀建築物和公路橋梁、樹木和房屋,誘發火災,引起人畜傷亡,甚至造成各種交通事故和飛機停飛、火車停運。

2.風沙掩埋農田、灌渠、村舍、鐵路、草場等。

3.嚴重汙染環境。沙塵暴所經過的城市空氣質量會惡化2~5倍,瞬間可達到數十倍,渾濁的空氣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誘發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及傳染病。

4.風蝕危害。它刮走農田表層沃土和農作物,加劇土壤風蝕和沙漠化,覆蓋在植物葉麵上厚厚的沙塵還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減產。

酸雨的產生與影響

當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氣體和汽車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煙氣,上升到空中與水蒸氣相遇時,就會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這時落到地麵的雨水就成了酸雨。

酸雨給環境帶來廣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腐蝕建築物和工業設備;破壞露天的文物古跡;損壞植物葉麵,導致森林裏的樹木死亡;使湖泊中魚蝦死亡;破壞土壤成分,使農作物減產甚至死亡。而飲用酸化物形成的地下水,對人體也是有害的。

減少酸雨的主要辦法就是要減少燒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工廠應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煙氣脫硫裝置,提高煤炭燃燒的利用率。

2.居民用煤氣或天然氣代替燒煤。

3.節約用電,因為大部分的電廠是火力發電。

4.支持公共交通,減少汽車尾氣排放。

5.支持廢物回收再利用,節省電能和煤炭。

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臭氧空洞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影響

臭氧是地球大氣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其總含量還不到地球大氣分子數的百萬分之一,而且90%集中在離地麵10~50千米的大氣層中。大氣中的臭氧濃度雖然很低,但它卻可以吸收太陽輻射中人眼不可見的有害紫外線。因此,大氣中的臭氧層實際上是使地球上一切生命免受過量太陽紫外線輻射傷害的天然屏障,是地球生物圈的天然保護傘。正是由於臭氧層的存在,才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類本身得以正常地生長和繁衍。如果地球大氣中沒有臭氧層,地球上就沒有生命。

1985年,英國科學家首次報道,在南極的上空發現了臭氧空洞。並且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南極臭氧洞主要是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氟氯烴化合物造成的。氟氯烴化合物是用於製冷劑、發泡劑、噴霧劑和滅火劑等的原料,這種物質在大氣的平流層中經光分解成氯原子,氯原子使臭氧分解。

大氣中臭氧層減薄導致的紫外線增強會抑製人體免疫功能,使人類白內障、皮膚癌的發病率大大增加。1987年國際社會製定了《蒙特利爾議定書》,逐步禁止氟氯烴化合物的生產和使用。

土地荒漠化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影響

土地荒漠化是指在不利的自然條件或認為不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的條件下,土地發生沙化、石質化,以及土壤發生次生鹽漬化、貧瘠化、汙染等的總稱。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幹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幹旱和半幹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係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據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萬的人,因為荒漠化而被迫走上命運難卜的遷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