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是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他成功的方法是:每天天剛亮,就伏在打字機前開始一天的寫作。一年之中,除了生日、國慶日與聖誕節這三天不寫作,其餘時間天天如此,成名後依然如此。他說,這種笨方法給他帶來的好處是永不枯竭的靈感。
一位女士曾對貝多芬說:“我多麼希望能彈得像您這樣好,多麼希望生下來就有您那雙天才的手啊。”貝多芬輕輕一笑說:“假如四十年來,您能像我一樣每天彈琴幾小時,那麼,您也能像我一樣具有一雙天才的手。”
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都告訴我們,成功當然需要方法,但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才能、資質,更取決於態度、意誌這些非智力因素。成就的大小始終與付出的心血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哪怕再笨的人,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
永遠不要鬆懈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唉,算了吧,我不想再這麼拚命幹下去了。”這是產生鬆懈情緒的明顯表示,實際上是對自己此前努力拚搏的懷疑和否定。不再認為此前為事業的奮鬥有樂趣存在,你的精神就會迅速鬆弛乃至崩潰下來。
要是你再堅持一刻,熬過難關,也許你就嚐到了奮鬥的樂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悅。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成功在於堅持。
有這樣一位年輕人,五年前他曾經說:“我要寫出一篇可以產生轟動效應的小說來。”當時他的確有一股火熱的激情,於是沉醉於斯,一氣便寫了2萬多字,頗為自信地拿給朋友看,朋友覺得他的文學感受很好,語言技巧也不錯。但故事構架平平淡淡,落入俗套,情節也有些不倫不類,不但不能產生轟動效應,一般的雜誌甚至都難以接受。朋友仍懷極大的熱情鼓勵他,希望他打亂現有構架,重新設計故事中的某些細節。他卻好似泄了氣的皮球徹底癟了,不想重新構思。他把這篇小說投了兩家雜誌均被退回。從此對寫小說不再有強烈的興趣,自信心也消失了。自那以後雖然也有過幾次衝動,開過幾篇小說的頭,至今沒有結果。後來便放棄了文學之路。
這位年輕人以他的文學基礎及他的創造條件而論,他完全有才能在文學創作上取得成就,但可悲之處在於缺乏耐性,缺乏堅忍的意誌,鬆懈情緒窒息了他的創造才能。
任何人要成就一件事業,都需要付出堅強的心力和耐性,付出十年、幾十年甚至一生的心血。
另一類產生鬆懈情緒的人們,他們過去輝煌過,或曾經一時在某一方麵取得過成功,於是準備躺在輝煌的光環裏不再動彈,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不再奮鬥。
這樣的鬆懈同樣是可悲的。憑過去奪取榮譽,獲得成功的才華和能力,今天如果繼續發揮,乘勝前進,本來可以奪取更高的榮譽,獲得更大的成功,擁有更加輝煌的人生。卻因目光淺薄、故步自封,停滯在了原來已經到達的途中,結果喪失了更高的榮譽和更大的成功。
可見,勤奮如果不是抱有遠大的目標,那就很難持之以恒。不是因挫折而怠惰,就是因成功而鬆弛。人生隻是短暫的一瞬,生命的弓弦應該是緊繃不鬆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應該是每個人生存的原則。戰勝了惰性,便是戰勝了自己,爾後,會擁有成功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