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退耕還林還草、植被恢複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摘要:西部地區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80%占少數民族人口和水土流失麵積的80我國一半以上貧困縣在西部,按人口計90%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區占國土麵積的坡耕地70%以上,每年輸人長江、黃河泥沙量的2/3以上來自西部坡耕地。為改變西部地區落後局麵和惡劣的環境狀況,國家開始有計劃地退耕還林還草,但是一年多來出現了經濟林比重普遍偏大,管理粗放,造林成活率低的現象。
本文通過對寧夏自治區彭陽縣的調查和分析認為,退耕還林還草必須以恢複地帶性植被為主,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並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退耕還林還草出現的問題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是一個經濟問題和對未來預期收人的信心問題。經濟林比重偏大是退耕戶對保證未來經濟收人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管理粗放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經濟利益驅動。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應該把退耕還林還草從一個政府決策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妥善解決農民生計問題,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彭陽縣地處黃土高原,半幹旱氣候條件,糧食畝產多數不足百斤,在這樣環境條件下退耕應該恢複地帶性植被而不是經濟林;發展畜牧業而不是林果業;積極培育市場而不是強化政府行為。目標是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1.前言
我國西部地區現狀可用兩個80%描述:我國陸地邊境線80%在西部,少數民族人口的80%聚集在西部。要維護和保持民族地區的穩定,必須發展經濟,走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國家長治久安的局麵。在近幾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比率中,東部地區占65%以上,西部地區僅占15%左右;在國家基本建設及貸款投資方麵,自80年代至今,投資總量的60%以上是在東部完成的,西部地區不足20%。此外,我國一半以上貧困縣在西部地區,按人口90%集中在西部。為改變西部地區的落後狀況,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我國及時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把經濟工作的重點迅速轉移到西部地區。
從世界的範圍來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幾乎所有國家都麵臨著程度不同的這一現象。追述曆史,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曾對欠發達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來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提高總體經濟實力。在今天這些理論和範例,仍然值得我國在西部開發中借鑒。
在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一個由沿海到內地的發展過程。正是因為如此,一些國家特別是幅員遼闊的大國,在其現代化的進程中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欠發達地區的現象。例如英國最早的發展就是以倫敦為中心,加拿大最早的工業中心建立在魁北克為中心的東部,因為那裏有法國人建立的殖民海港。美國也是這種情況,工業革命首先在東北部興起,然後才是聲勢浩大的“拓殖運動”,從此,對於西部的開發一直伴隨著美國的現代化進程。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是舉足輕重的。這是因為,首先對於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可以擴大本國的經濟活動空間,加強工業化的物質基礎,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其次對於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可以提高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可以促進全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的升級。美國和前蘇聯都是在欠發達地區開發中最大得到受益者,他們的經驗很值得借鑒。
美國西部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最吸引開發者的是這一片土地視為開墾的處女地。西部地區麵積廣大,幾乎具有世界上最完美的水熱條件、礦產資源和可耕地資源。據統計,美國本土300萬平方英裏,其中可耕地就占40%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尤其是在地域麵積廣闊的大國(我國的可耕地麵積隻占國土總麵積的10%,更重要的是這一大部分可耕地主要集中在“大西部”,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沿岸。這裏土地肥沃,屬於北溫帶,徑流量大,非常合適農業耕作。水資源、水利資源的多少是生態係統脆弱與否的重要指標,加之河流口岸也可以形成經濟繁榮區。美國大小河流有295條,其中可供航行的水陸26410英裏,這其中還不包括五大湖的670英裏的航線和巨大的水資源蘊藏量。眾多的河流在水利、航運、灌溉方麵均有極大的價值。美國西部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礦和鐵礦,西部地區的草原麵積廣大,東起密西西比河岸,西至落基山脈,並且草質良好,適合畜牧業的發展。西部開發完成了美國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一體化;西部開發促成了美國近代的農業革命;西部開發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工業化。
美國西部開發以農牧業為主要產業方向;沿著拓荒-農業發展-中心城市出現-農工齊頭並進-工業發展的模式;以商品資本投資為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西進的本質就是資本的擴展,擴展的主力就是商品資本。以“公共土地”政策為中心的開發政策,避免了開發者為了土地花去大量資金,加快了拓荒農業向商品農業的轉化,使西部得到大規模的開發,礦業、森林、草原開發不斷向著縱深發展。美國西部和中國西部不論是在地理位置,還是地形地貌、自然資源、人文情況都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並且,美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東高西低的曆史背景與中國現在的東西差異也很相似。因此,借鑒美國西部開發的經驗對於我國西部開發的戰略製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際上對於欠發達地區的開發有著大童的、較完善的研究並且有許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功範例,盡管如此,畢竟我國的經濟、政治、民俗和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與國際的欠發達地區有出入,我國西部的顯著特點是經濟落後並且生態環境惡劣。因此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又帶有更加濃厚的生態建設的色彩。
我國西部地區不但經濟落後,而且生態環境問題也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區最突出的問題。全國水土流失麵積360多萬平方公裏,西部地區占80%。西部地區占國土麵積的57但是,西部地區的坡耕地麵積卻占全國的70%以上,每年輸入長江、黃河的大量泥沙2/3以上來自西部地區的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不僅使西部地區土地生產力衰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而且導致長江、黃河中下遊地區江河湖泊和水庫不斷淤積抬高,水患加重,也加劇了北方地區少雨幹旱,激化了水資源利用等方麵的矛盾。因此,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狀況,關係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敗,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和調查,發現退耕還林還草的主要問題是試點範圍和經濟林比重偏大、管理粗放和造林成活率低。退耕還林還草目標應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應該在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及江河源頭、湖庫周圍、石質山地、山脈頂脊等生態地位重要地區,恢複地帶性植被,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退耕還林要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解決好農民生計問題。退耕還林還草和植被恢複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問題也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退耕後如何進行植被建設和如何保證當地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目標,以追求生態效益為主,“以糧食換生態”。森林和草地的生態功能都因其種類(林種、樹種、草種)、結構和生長狀況而異,退耕後還林還是還草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需求及適應的植被類型作具體分析(沈國舫,2000),根據一個地區的氣候、土壤和植被分布的規律做出科學的決策。
本文以寧夏自治區的彭陽縣為例,從生態環境角度研究退耕還林還草問題,包括退耕後種樹和種草的選擇,發展畜牧業或種植業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結構調整模式等。退耕還林還草不但是大規模的生態和環境建設,還是觸及到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的社會問題,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