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瀕危動物篇(14)(3 / 3)

藏羚羊的棲息地

藏羚羊生活在青藏高原88萬平萬千米的廣袤大地上,在4000~5300米的高原荒漠、高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周圍棲息著。

藏北的羌塘以及青海的可可西裏以及新疆阿爾金山一帶是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區”。那裏是不毛之地,植被稀疏,隻能生長針茅草、苔蘚之類的低等植物,而這些正是藏羚羊賴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裏湖泊雖多,但大多是鹹水湖。藏羚羊是那裏最美的一道風景,它們優美的體形,剛烈的性格,敏捷的動作,耐高寒、抗缺氧的能力,使它們成為那裏最具有典型性的生命。

藏羚羊的遷徙

藏羚羊有季節性遷徙的生態特征。夏天,藏羚羊會沿著固定的路線向北遷徙,生存的地區東西相跨1600千米。此行的藏羚羊的產崽地主要在烏蘭烏拉湖、卓乃湖、可可西裏湖等地,每年4月底,雌、雄羚羊開始分群而居,不滿1歲的公仔也會和母親分開,到五六月,母羊與它的雌仔遷徙前往產仔地產崽,然後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越冬地與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完成一次遷徙過程。有少數種群不遷徙。

長尾野雞

長尾野雞又叫地雞,長尾雉屬脊椎動物,鳥綱,雉科,長尾雉是長尾雉屬的各種鳥的通稱。長尾雉是我國的特產鳥,共有4種。其中較為常見的為白冠長尾雉,身體大小近似野雞,但尾羽極長。雄鳥的尾羽長1.2~2.0米,羽色絢麗。上體棕黃色,有紅、白、黑、褐等色斑紋。雌鳥尾羽短,長度僅有雄鳥的1/3。頭和頸部白色,但在兩眼間和頭頂後方圍有1道黑圈。

長尾雉主要以鬆、柏的果實為食。春天一開始就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雉之間為爭奪配偶經常展開格鬥。常見有一二隻雌雉與一隻雄雉相配。巢很簡單,就在草地上的淺窩處,甚至內裏很少有鋪墊物。每次產卵7個左右,卵呈油灰色。目前長尾雉可以人工飼養,每年可產卵40~50枚,並可用人工孵化。

在中國中部及北部的山區為留鳥,終年棲息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稀疏闊葉林中,清晨開始活動,晚上在樹上過夜。食堅果、漿果和種子。一般不鳴叫,在地麵茅草叢中築簡單的巢,產卵育雛。窩有卵8~10枚。雄鳥尾羽中最長的兩根,常被選做京劇武將演員頭盔上的裝飾品。因數量稀少,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他3種長尾雉為白頸長尾雉、黑頸長尾雉和黑長尾雉,由於數量極少,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長尾雉的活動僅限在海拔600~2000米的高山地區,而不在300米以下的地方。棲息地兩側是懸崖陡壁的山穀。它具有一種特殊的飛行本領,當由一棵樹飛向另一棵並準備降落時,它可以驟然停止,利用它的長尾作控製,把身體向後一轉,依靠尾羽和翅膀抵住空氣,一下子平平穩穩地落在樹枝上,羽毛絲毫不受任何損傷,真像一名技術高超的“雜技演員”。

蟒蛇

蟒蛇別名南蛇、金花蟒蛇、印度錦蛇、琴蛇、蚺蛇、王字蛇、埋頭蛇、黑斑蟒、金華大蟒等,是一種無毒蛇,體大型,長可達5~7米,最大體重在50~60千克。它的頭較窄長,頭背有對稱排列的大鱗。具唇窩,背部灰黃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淺黃色,具形似豹斑的大塊斑紋,腹肉黃色。蟒蛇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種之一,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為退化後肢的殘餘。

蟒蛇的生態習性

蟒蛇棲於熱帶、亞熱帶半山區森林中、壩區或大竹林溝中,營地麵或樹棲生活。有纏繞性,常用體後攀纏在樹幹上,也善於遊泳。喜熱怕冷,夜間活動,行動緩慢。卵生,母蛇有圍卵行為,可借肌肉收縮升高體溫,有助孵化。以小鹿、小野豬、兔、鬆鼠和家禽等為食它的胃口很大,一次可吞食與它的體重相等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動物,如廣西梧州外貿倉1960年收購一條10千克重的蟒蛇,吞食了15千克的家豬。它的消化力也很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都可消化,它飽食後可數月不食。分布於南方各地。

蟒蛇的價值

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花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麵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紋很不規則。它的皮張美觀而結實,可製革、鞋、皮包、皮帶等,也可製樂器琴膜及鼓膜等。也是爬行館中受歡迎的觀賞動物。現在數量稀少,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捉。

東方沙蟒

東方沙蟒是沙蟒中最漂亮的一種,雌性成體較大,可達1米。雄性則要小得多,長度不超過75厘米。與其他沙蟒不同,它的頭部很長,眼位於頭兩側,鼻孔位於前部。體小型,僅400毫米。體背淡褐色和磚紅色,具黑褐色斑紋,腹麵近白色,有黑點。棲息於砂土或黃土、黏土地帶。卵胎生,除了一些年輕個體以及發情期的雄性外,它們十分活躍,也十分溫順,它們出產於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