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半以上的雄性都會在青春期離開自己出生的群體。它們單獨行動或者跟著其他的群體,有些時候會持續幾年,直到它們從其他的群體內找到了自己的伴侶並建立了自己的一個家庭。一個雄性是留下還是離開它的出生群體,主要取決於群體中雌性的數量以及首領的統治力。如果雄性首領正值壯年,而且群體也很小,那麼從屬的雄性就很難再找到配偶,於是它就會離開。如果雄性首領已經老了,雌性的數量也很多,從屬的雄性就很可能留下來。一隻雄性到底擁有多少雌性,現在還不是很清楚,這可能要等到父子關係的DNA結果出來才能知道。雖然有半數的雄性會離開出生的群體,但在東非和西非,有1/3多一點的群體會包含2隻雄性大猩猩。
雄性很明顯是通過展示它們的戰鬥力量來引誘雌性離開它們的家庭群體的。
單身的雄性似乎會為了得到雌性而比已經建立家庭的首領更加賣力,因此,它們對同伴的威脅也更大。當兩隻雄性相遇的時候,它們會精心“導演”一場展示它們力量的表演,人們可以看到著名的捶胸動作,相互吼叫,咆哮,撕扯樹葉,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用來恐嚇競爭者的。
很明顯,一旦一隻雄性建立起一個家庭,它們將一生都待在這個家庭裏。
有些雄性有永久的固定伴侶,而有些則沒有,所以雄性對雌性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群體的領袖和單身雄性之間的戰鬥很可能會導致一方死亡---通常為單身的雄性。這種戰鬥的頻繁程度和大猩猩的密度以及單身大猩猩的數量有關。
一隻成年雄性一生至少會遇到一次致命的戰鬥,而它們每年都會戰鬥一次。很明顯,大個子在戰鬥中占有很大的優勢,而且在“表演賽”中也能領先於其他的同類。雄性之間的戰鬥很可能是導致出現體型、犬齒大小和咀嚼肌等方麵的性別二態性的原因之一。在這一方麵,大猩猩和其他“一雄多雌製”的哺乳動物是一致的。巨大而凶猛的雄性能夠獲得比小型而溫馴的雄性更多的雌性。大猩猩是所有靈長類中性別二態性最明顯的,雄性的塊頭大約是雌性的兩倍多(而且顏色也不一樣)。
來自人類的威脅
大猩猩如今在野外幸存的數量無法通過數量普查精確獲悉,但可以通過對平均密度的合理評估和殘餘棲息地的數量來進行估計。已有的估算(1996年)表明,至少還有11.2萬隻西部大猩猩,超過1萬隻的東部低地大猩猩,但僅有幾百隻山地大猩猩和克羅斯河大猩猩。總的來說,世界上的大猩猩數量在12.5萬隻左右。在擁有大片森林和人口數量很低並增長緩慢的加蓬和剛果(金),那裏生活著世界上3/4的西部大猩猩(每個國家有超過4萬隻),約占整個大猩猩總量的2/3。
在大猩猩的分布範圍內,人們為了木材和耕地,正在砍伐它們賴以生存的森林。在以前,森林砍伐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因為那時的人口密度很低,人們可以實施移動性的農業,而且大量生長著次生林的遺棄土地也能為大猩猩提供充足的食物。然而在20世紀的後半葉,在大猩猩生活的地區內人口迅速增長,達到了以前的3~4倍。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農業用地的使用也變成永久性的了。
另一個威脅來自於狩獵。在西非,由於和家禽的肉比起來,人們更喜歡野生動物的肉,因此對野味的需求也是導致每年大量野生動物死亡的原因之一,其中就包括幾百隻大猿。雖然擁有野生大猩猩種群的9個非洲國家都製定了控製獵殺和捕捉大猩猩的法律,但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樣,這些法律是很難被貫徹實施的。
按照這樣的森林破壞的速度和人口增長速度,150年後我們就隻能在國家公園裏看到大猩猩了。然而還是存在希望的,比如在飽受戰火侵擾的剛果(金)、烏幹達和盧旺達,山地大猩猩的數量幾十年來一直保持在幾百隻左右,更值得慶幸的是,貧窮的非洲國家反而比富有的西方國家更加努力地保護自然遺產。
在所有還生活著大猩猩的國家,政府很難抽出大量的資金建立一個很好的保護機製,因為還有其他更加緊迫的事情要做。然而大猩猩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可能成為拯救它們的優勢,或許來自遊客的收入能夠阻止當地的居民侵犯大猩猩和它們的棲息地,並最終促使當地的居民學會估算大猩猩和它們所居住的森林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因此,為環保教育計劃和旅遊業的發展建立基金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農業比旅遊業能獲得更有保障的收入或收益相近的地區。
然而,這些措施更像是一種孤注一擲的防衛性戰鬥。從長遠看,大猩猩和它的人類鄰居的安康必須依賴於阻止對非洲森林的持續性跨國開發,並增加現有農田的生產力。
藏羚羊
藏羚羊又叫藏羚、長角羊,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達克地區。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豎琴形狀的角用於禦敵。身高80~85厘米,體重35~40千克。雌性藏羚羊沒有角,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約75厘米,體重25~30千克。藏羚羊以幾十到上千隻不等的種群,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藏羚羊善於奔跑,最高時速可達80千米,壽命最長8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