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長臂猿產於雲南西部,由於它眉額處有兩道白眉紋而得名。幼猿白色,長成後雄猿變成黑褐色或赤褐色,雌猿變成淡黃色。
白頰長臂猿原來作為黑長臂猿的一個亞種,現人們已把它獨立成一種。雄猿與黑長臂猿一樣,雖然全身也是黑色,但是兩頰長有較長的白毛,故得名白頰長臂猿。雌猿灰棕黃色,頭頂部和兩邊耳部有黑斑。國內僅分布於雲南南部,它們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熱帶密林中,常以一對成年個體和數個幼體組成小群,樹棲生活。每群占有一定的區域覓食,以嫩枝芽、樹葉、各種果實和昆蟲、鳥蛋等為食。
長臂猿是我國唯一的類人猿。令人擔憂的是,它們已數量不多,瀕於滅絕。
大猩猩
大猩猩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動物,它們同兩種黑猩猩是與人類血緣關係最近的猿類。事實上,來自化石和生物化學的數據都表明,與猩猩相比,黑猩猩和大猩猩與人類的關係更近。
除人類以外,猿類應該是陸地上最聰明的動物了,至少依照我們的標準來看是這樣。它們至少可以學會100個用聾啞手勢表示的“單詞”,甚至能將某些詞串成簡單而合乎文法的雙詞“短語”。然而,大猩猩可怕的外表、巨大的力氣和捶打胸膛的動作,卻使獵人認為它是凶殘的動物。事實上,雄性成年大猩猩隻有在互相爭奪雌性大猩猩,或者保護它們的家庭成員不受掠食者和獵人傷害的時候才具有危險的攻擊性。
最大的猿類
大猩猩與黑猩猩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體型要遠遠大於後者,而且身體的比例(與腿相比,手臂更長,手和腳也比黑猩猩的短和大)和顏色模式也不同。特別是大猩猩需要更大的牙齒(特別是臼齒)來處理大量的食物,從而維持它那龐大的身軀,這就還需要更強大的咀嚼肌,特別是顳骨肌---該肌肉一般與雄性頭骨的中線彙合,並與弧形的頭頂相連。雌性大猩猩和黑猩猩的頭蓋骨比較小,然而頭骨後麵更大的一塊骨頭才是辨別雄性大猩猩的典型特征。它明顯地影響了頭部的外形。
除此以外,雄性大猩猩的犬齒比雄性黑猩猩和雌性大猩猩的更大,大猩猩可以利用犬齒給對手甚至是掠食者造成嚴重的傷害。從進化的角度看,這可能是因為那些贏得雌性以及為雌性提供最好保護的雄性,正是那些擁有最強大武器的雄性。雄性的頭骨比雌性大是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食物,需要有更強大的肌肉去碾碎粗糙的食物,同時它們也需要更大塊的肌肉來增加它那巨大犬齒的傷害力。大猩猩的耳朵比較小,鼻子上有寬大的脊一直延伸至上嘴唇,從而擴大了鼻孔。
大猩猩主要生活在地麵上,用四足行走---它們用後腳底和前肢的指關節走路。然而,由於西非的果樹數量比東非更多,那裏的成年大猩猩---包括巨大的雄性---會花不少時間去吃高掛在樹上的果實,體重比較輕的個體甚至可以用它們的上肢從一棵樹蕩到另一棵樹,而幼年大猩猩則會在樹上嬉戲。雖然大猩猩偏好吃果實,如無花果,但在很難獲得果實的地區或時期,它們也會吃樹葉、木髓和莖幹。莎草、香草、灌木、藤蔓等構成大猩猩後備食物的植物在沼澤、山區和次生林裏生長得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沒有森林頂篷的遮蓋,充足的陽光可以到達地麵。
大猩猩巨大的體型和食果的習性意味著它每天必須花很長的時間進食,以維持自己的體重,這就阻止了大猩猩進行經常性的長途遷徙。雖然大猩猩群體的活動範圍可達5~30平方千米,但它們通常的移動範圍每天隻有0.5~2千米。就群體的活動範圍和每天移動的距離而言,東部大猩猩都要比西部大猩猩少,因為在東非的森林裏果樹的種類更少。因此,東部大猩猩的食物種類中樹葉的比例比西部大猩猩的大,它們每天可以不用走太遠去尋找食物。
每天行進很短的距離意味著大猩猩不可能是地盤防衛性的動物,因為即使一塊隻有5平方千米大的範圍,它的周長也有8千米,或者說至少是每日普通行進距離的4倍,因此,它們的活動範圍是無法有效防衛的,所以,鄰近的大猩猩群體才會有大片重疊的活動範圍。事實上,即使是使用最頻繁的核心區域也是可以重疊的。
大猩猩通常在早上和下午進食,中午有一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像所有的大猿一樣,它們在晚上築巢---將樹枝和樹葉扯下並折彎後當做台子或墊子放在身下。這種巢可以將大猩猩與寒冷的地麵隔開或者將它們支撐在樹上,而且,也能防止它們滾下懸崖。這種習性在非洲東部尤其有用,因為對大猩猩進行普查的人可以通過它們巢穴的數量以及周圍糞堆的大小來測量大猩猩家庭成員的數量和體型。在西非,大猩猩通常是不築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