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瀕危動物篇(13)(1 / 3)

河馬的懷孕期持續大約8個月(倭河馬為6.5個月),這對於如此巨大的動物而言是比較短的,但同時提高了河馬產崽的頻率。分娩可以發生在陸地上,但主要是在水中。哺乳也是兩棲的,一直持續到幼仔完全斷奶為止,大約1年。

兩種河馬一般都是在6~8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斷奶,斷奶之後,幼仔仍然和母河馬待在一起,直到完全長大,大概到8歲時離開。

兩種河馬的繁殖生理的相似性表明,倭河馬比較小的身體是近期進化的結果。當然也發現過相當大的倭河馬化石以及比較小的普通河馬的化石。

偷獵者的重要目標

倭河馬主要生活在濃密的雨林中,由於它們獨居和夜間活動的習性,使得人類很難觀察到它們,更不要說統計它們的數量了,粗略估計從幾千隻到上萬隻。

對倭河馬的生存構成最大威脅的是森林的消失,另一個則是人類的獵殺行為,雖然目前還很難評估獵殺的危害。能提供可持續的棲息地的利比裏亞薩坡國家公園,是河馬存活下去的最大希望所在,人們最近在那裏發現了河馬的身影。那些生活在尼日利亞的河馬亞種身份需要確認,但它們很有可能已經滅絕了。

倭河馬在動物園裏表現得很適應,繁殖哺育也很正常,但並沒有達到它們最理想的狀態。這可能部分歸因於動物園理所當然地給它們進行一雄一雌的配對,這違背了它們的自然習性,從而導致生殖能力的下降。盡管如此,在過去的25年裏,被人類圈養的河馬數量仍增加了一倍,幾乎現在所有動物園中的河馬都是人工繁殖的。倘若我們不把注意力集中到潛在的遺傳問題上,這或許意味著即使不確定它們在野外是否會滅絕,但將它們保留在動物園仍然是個好辦法。

普通河馬和倭河馬在很多方麵有相似之處,但它們的生態習性大不相同,它們像需要水一樣,需要依賴那些草地生存下來。根據在烏幹達的發現,河馬的分布密度從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的每平方千米9.4~26.5頭,到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的大約每平方千米28頭不等。後者的密度是非常高的,研究發現,高密度會導致過度取食和棲息地退化等情況的出現。覺察到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的過度擁擠情況後,20世紀60年代初期,人類開始采取了淘汰劣質河馬的措施,21000頭河馬中的大約7000頭被射殺了,從而使得植被得到恢複性增長,也讓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群體變得更加平衡、和諧。

根據1988~1989年的大陸範圍內的數量普查,發現普通河馬的數量要多於倭河馬。雖然不同國家調查的精確性有所不同,但最樂觀的估計是整個非洲大陸總共有17.4萬頭河馬,其中南部非洲有86400頭,東部非洲有79500頭,西部非洲隻有7700頭。擁有河馬數量最多的國家是讚比亞(4萬頭),接下來是剛果(金)(3萬頭)。34個擁有河馬的國家中有18個國家的河馬數量出現了下降,僅在2個國家發現了河馬數量的增加,另有7個國家河馬的數量據說很穩定,但其他國家沒有關於河馬保護的相關情況。

調查清晰地表明,西非是需要保護河馬最為緊迫的地區。在那裏,不僅河馬數量不多,而且正在被分裂成最多幾百頭小的亞種群;另外,西非也不能給河馬提供很愜意的生存環境。

從部分地區來說,盡管棲息地很重要,但對於普通河馬而言,比棲息地流失威脅更大的是偷獵。因為它們白天習慣於聚集在大的群體中,使得它們很容易成為偷獵者的目標。人類獵殺河馬是為了獲取它們的肉,它們的大犬齒和門齒則常被當作獎賞的戰利品。象牙的買賣禁令常使得河馬犬齒的貿易量增長,這是循環性的。

河馬有時因為破壞莊稼而招致敵意,而且它們偶爾也會傷害人類。它們最經常襲擊的莊稼是水稻,因為水稻更接近於它們常吃的草類。在那裏,即使穀物沒有被吃掉,莊稼地也會因為被踐踏而遭到破壞。

農民主要依靠呼喊以及敲擊鐵罐發出的聲音來保護其莊稼不被河馬襲擊,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射殺是一個選擇,不過需要由當地政府而不是農民來執行,但由於官僚政治的拖延,使得其效果甚微。以馬拉維為例,928頭要被射殺的河馬中有651頭帶傷逃跑了。動物權益保護人士認為,這些河馬是極其危險的。

那些受河馬襲擊風險最高的人是獨木舟上的漁民,那些狂暴的河馬很容易就能掀翻小船。

盡管單一的動物園很難擁有多頭河馬,但普通河馬如同倭河馬一樣,在動物園中生活得很好,並產下了很多後代。動物園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對於讓那些圈養的河馬克服遺傳限製是十分必要的。

金絲猴

金絲猴是很美麗的:金絲猴身上披著黃色絲樣的毛,長達30多厘米,由此而得名。這種猴子的鼻骨極度退化,即俗話所說的沒有鼻梁子。因而形成上仰的鼻孔。金絲猴臉為天藍色,在頭頂上生有黑褐色毛冠,兩耳長在乳黃色的毛叢裏,棕紅色的麵頰由橘黃色襯托。胸和腹部乳白色,而四肢外側卻為棕褐色,色澤向體背則越深,從那深色毛區中,伸展出縷縷金絲,猶如貴夫人的金色鬥篷。金絲猴的體毛五顏六色,風雅華貴。雄猴威武雄壯,雌猴婀娜多姿,真不愧為當今“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