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瀕危動物篇(10)(3 / 3)

捕獵、雄性聯盟、群體間的協作突擊、製造和使用工具,這些特征是黑猩猩和人類共有的,而且可能也是我們最近的共同祖先所具備的特征。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需要解釋為什麼雄性聯盟和群體間的衝突並不存在於倭黑猩猩當中了。答案可能是這樣的:倭黑猩猩的食物分布更加平均,食物的供應也更加可靠,再加上雌性的性功能更強,這就消除了衝突的機會,減小了雄性之間激烈的交配競爭,也使得雌性比較不容易受到雄性的侵犯。

不確定的未來

我們是否能夠為黑猩猩的行為問題找到可信的答案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它們的未來很不確定。雖然有大片的黑猩猩棲息地得以保留,但其中大部分都受到伐木業、農田開發和其他形式的人類活動的威脅。倭黑猩猩在野外並不如黑猩猩常見,而且它們也麵臨著相似的壓力。兩種猿類都被人們捕殺用於野味交易,而且它們還會落入人類為捕獵其他動物而設置的陷阱。即使是國家公園內的種群也不一定真能受到保護,而且某些保護區內的種群因太小而不能存續下去。由於人類軍事衝突引發的劇變也加重了很多地區黑猩猩受到的威脅。

由棲息地消失和捕獵帶來的威脅尤其大,因為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繁殖速度很慢,且不能生活在高密度的種群當中。有大量的黑猩猩生活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之中,它們長期的安康在西方和日本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的議題。現在還沒有可持續生存的倭黑猩猩人工繁殖種群。生活在野外的這些猿類是否能夠生存下來,取決於持續而有力的保護措施,而最終需要解決的是那些導致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捕獵的問題。

麋鹿

麋鹿,角似鹿而非鹿,頸似駝而非駝,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驢而非驢,故俗稱“四不像”。它是我國特有的動物。據考證,古代北至遼寧,南到江西,西起湖南,東到江蘇沿海,到處都有其蹤跡。

麋鹿在我國大自然界消失有1000多年了。但自宋代起,曆代皇家獵苑都有飼養。北京南海子獵苑,至清代中後期,還約有120頭。當歐洲某些動物園獲悉後,就向中國政府提出了展覽麋鹿的要求,中國官方雖然不太情願,也提供了幾隻到歐洲去。殊不知,正是這一惠贈行動,阻止了麋鹿的滅絕。

1895年,當麋鹿在歐洲定居30年後,北京永定河泛濫,將南海子獵苑部分圍牆衝倒,麋鹿跑出,很快被饑民追捕獵殺。從此,麋鹿就在中國消失了。世界上唯一剩下的就是作為展品保存在歐洲動物園內的麋鹿。熱心收集稀有動物的貝福特公爵,將這群麋鹿買回英國,放養在烏邦寺。為中國麋鹿建立了一個繁殖基地,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中國麋鹿種群。從1944年開始,麋鹿種被分散輸送向全世界。當前世界總頭數約1100頭,其中最好的一群400頭,仍然放養在烏邦寺。1986年8月14日,由英國倫敦動物園無償提供的39頭(雄13,雌26)麋鹿,運抵江蘇大豐自然保護區。麋鹿是一種稀世珍獸,又是寶貴的曆史與文化遺產。它從此回歸故裏,重建野生種群。麋鹿對中國人來說,作為一種“天然紀念物”有著特殊的,非其他任何動物可以比擬的價值。

麋鹿是一種大型動物,一頭成熟的雄麋,肩高可達1.3米,體重達250多千克。雌麋略小,體重可達140千克。一隻新生仔麋,平均重12千克,在生後幾個月內,生長極為迅速,當仔麋滿3個月時,體重即可達70千克。麋鹿的毛灰棕色,四肢粗壯,主蹄寬大而且能分開,側蹄也很顯著,走起路來嗒嗒有聲,很是神氣。尾長65厘米而多毛。隻有成熟的雄麋才生角,角的形狀特殊,前枝分叉,後枝簡單、彎曲,有時有幾個小叉。每年10月中旬至12月底脫角長茸,到次年6月中旬又長成角。麋鹿嗜水如命,經常在溪流中涉水,甚至在湖中遊泳。主要以草類和水中植物為食。麋鹿是雌雄混群而居,群內等級分明,居於優勢的個體,在吃食時占先,並常欺侮其他個體。

現在,麋鹿在黃海之濱10平方千米大豐自然保護區,自由覓食,自由逐偶,大量活動,保持了體質不退化,使種群不斷擴大。麋鹿重返大自然,結束了麋鹿長期人工飼養的曆史。大豐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麋鹿野生棲息地。

馬鹿

馬鹿也叫赤鹿、八叉鹿、白臀鹿,為大型鹿類,體長1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千克,雌性約150千克。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叉,最多分8個叉,茸角的第二叉緊靠於眉叉。馬鹿的毛色也有隨季節變化的特點。夏天,馬鹿的毛短,通體呈赤褐色;冬季,毛呈灰棕色。馬鹿川西亞種,背紋黑色,臀部有大麵積的黃白色斑,幾乎覆蓋整個臀部,與馬鹿其他亞種不同,所以也稱白臀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