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三 那一年,我們打敗了——中日甲午海戰(2 / 3)

日本在朝鮮不走,清政府的軍隊也不可能離開。1894年7月中旬,全世界都已知道日本要幹什麼,清政府自然也知道日本要幹什麼。許多人都要求派重兵到朝鮮,和日本開戰。

但清政府的效率太低,還未等他們做出什麼反應,日本已先發製人。1894年7月23日淩晨,在朝鮮的日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台攝政,同時以閃電般的速度成立了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現在,日軍有了最好的借口和中國開戰,因為人家已是朝鮮請來的救兵。

1894年7月25日清晨,中日兩國的海軍正式接觸,這是甲午海戰的第一幕,被稱為豐島海戰。“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在完成護送清軍在朝鮮牙山登陸後,離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麵,遇上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為特征的軍艦。7時20分,第一遊擊隊望見“濟遠”和“廣乙”兩艦,即時下戰鬥命令。7時45分,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首先開炮: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不宣而戰的開始。中國軍艦隨後還擊,兩軍展開激烈炮戰。福建船政局自製砲艦“廣乙”受重傷,無法發射魚雷,船身傾斜,於是退出戰鬥,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焚。“濟遠”艦則作戰英勇,傷亡亦慘重。8時30分,“濟遠”艦全速向西撤退。日艦猛追,“濟遠”艦懸起白旗。日艦追近,“濟遠”艦又加掛日本海軍旗。“浪速”艦發出信號勒令“濟遠”艦立即停輪。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並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駛來。日軍三艦見“高升”號與“操江”艦,立即以“浪速”艦攔截“高升”號,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濟遠”艦借機西撤,日艦以時速22.5節的“吉野”號窮追“濟遠”艦不舍,“濟遠”艦拋下“高升”號而走,並發尾砲攻擊“吉野”號。

“濟遠”艦駛抵威海,並在《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擊死倭提督並官弁數十人,彼知難以抵禦,故掛我國龍旗而奔”。而後丁汝昌誤報“濟遠”艦擊沉“吉野”號。事實上“吉野”皮毛未損,無恙而歸。真的悲慘的是“高升”號運兵船!“高升”號被“浪速”擊沉,殉難者達七百餘人。“操江”艦也被俘虜。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這是第二幕。

8月1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

此後,日軍的攻勢,呈一日千裏之勢。8月17日,日軍隻用了一天時間就攻下重兵防守的平壤,鎮守平壤的葉誌超等人於夜間統率諸軍,棄城北走,經過安州、定州,都棄而不守,這是第三幕。

第四幕,日軍把淮軍精銳一舉趕過了鴨綠江,朝鮮全境落入其手。8月18日,日本艦隊在黃海捕捉到了北洋艦隊的主力,黃海海戰正式登場。

北洋艦隊開始擺出的是“並列縱陣”(“定遠”、“鎮遠”兩艦居前),以每小時五海裏的速度向西南方向前進。日本則以第一遊擊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艘速率最高的巡洋艦為前鋒,伊東祐亨自乘旗艦“鬆島”,率領本隊“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扶桑”緊隨其後,正中午時,日本又將“西京丸”、“赤城”移至本隊左側。

北洋艦隊指揮官丁汝昌發現日艦成“單行魚貫陣”撲來,馬上轉換思路,采取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的雙橫隊)應對。但由於旗艦“定遠”艦航速過快,“濟遠”、“廣甲”等艦未能及時跟上,陣形因此成為半月形而類似“後翼梯陣”。

12點50分,中日海軍在大鹿島(大洋河口外)西南3海裏處同時開火。“定遠”號首先發主炮對日軍攻擊,其餘各艦緊隨其後陸續開炮,但炮彈出去後卻連日本軍艦的影子都沒有碰到。厄運突然降臨,“定遠”發炮後,炮彈突然炸膛,震塌船上的飛橋,丁汝昌被掀翻到三米的高空,摔到地上時已不能動彈,同時信旗被毀,各艦失去統一指揮。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4艦陸續以其右舷速射炮猛轟“揚威”、“超勇”,二艦厄運當頭,被擊中後掉頭跑掉。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火勢不大,很快撲滅。下午一點半左右,“超勇”被擊中沉沒。

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比較倒黴的是日本軍艦“比睿”、“赤城”號,它被北洋艦隊截住痛毆。“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阪元八郎太當場被炮彈擊中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不過,日本艦隊的航速快、便於機動的優點拯救了它們,第一遊擊隊和本隊互相配合,至下午兩點十五分左右,本隊已繞到北洋艦隊背後,和第一遊擊隊共同對北洋艦隊完成前後包圍,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比從前混亂起來。在混戰中,“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伊東祐亨令第一遊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吉野”衝在最前麵,正遇上“致遠”。管帶鄧世昌見不得“吉野”如此猖狂,下令開足馬力,準備用衝角撞擊“吉野”,希望能和敵人同歸於盡。但老天爺不保佑,鄧世昌的戰艦被日本軍艦發射的魚雷擊中,船上250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經遠”始終堅挺著,和“吉野”號互相毆打,可惜,它的運氣也不太好,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陣亡,隨後,“經遠”也沉入海底。“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鬥,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在“致遠”、“經遠”等艦同第一遊擊隊激戰的同時,“定遠”、“鎮遠”兩艦正負隅頑抗著日艦本隊的圍攻,雖中彈無數,數次起火,全體官兵的鬥誌卻越挫越勇,精神的力量使他們在重傷的情況下重創了日本旗艦“鬆島”號,打死打傷炮台指揮官海軍大尉誌摩清直以下100多人。一個多小時後,之前退出戰場修理的“靖遠”、“來遠”重新投入戰鬥。

然而,它們的到來無濟於事,“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見“定遠”號旗桅杆斷裂,不能升旗指揮,建議管帶葉祖珪代懸信旗集隊,指揮各艦繞擊日艦。這時,日旗艦“鬆島”已經癱瘓,“吉野”也喪失了戰鬥力,其餘日艦也都傷亡慘重,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祐亨便於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但剛才被打得頭暈腦脹,所以急忙收隊返回旅順。

至此,曆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結束。北洋艦隊龜縮到了根據地威海衛,黃海、渤海的製海權全被日軍掌控。

但它的厄運遠沒有結束。

1895年1月20日,日本大將大山岩大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計為兩萬五千人在日本軍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當時,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港內尚有各種艦艇二十六艘,實力仍不可小覷。

1月30日拂曉,日軍對威海衛南岸的製高點摩天嶺發動攻擊。在這裏的清軍一個營奮起抵抗,港內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來遠”等艦也駛至南岸助戰。日軍經過苦苦爭奪,終於攻克摩天嶺炮台。

日軍攻占摩天嶺炮台後,用炮台的大炮掩護右翼隊向楊楓嶺進攻。楊楓嶺守軍一營,在副將陳萬清指揮下,抗擊數倍於己的敵人,自上午8時至11時,激戰3小時,打退了日軍多次衝鋒,予敵以重大殺傷。敵軍衝不上去,就集中炮火瘋狂轟擊。炮台周圍的樹木被擊中起火,彈藥庫也被擊中,炮台上烈焰升騰,守軍傷亡過半,被迫撤退,楊楓嶺炮台被攻陷。

當日軍右翼隊進攻南幫炮台時,左翼隊也向南幫陸路炮台南側的虎山發起進攻,企圖一舉攻克虎山,再向北推進,切斷南幫炮台清軍退路,配合右翼隊實行南北夾擊。駐守虎山的兩營清軍奮勇殺敵,炮兵也配合轟擊,使日軍傷亡慘重。後來,清軍由於指揮官劉樹德貪生怕死,棄軍逃跑而自行潰散,虎山失陷。日軍攻占虎山後,向北推進到風林集,切斷了由南幫炮台撤下來的七八百名清軍的退路。在這緊急關頭,海軍提督丁汝昌親自指揮靖遠、鎮南等4艘炮艦駛到南岸楊家灘附近,用排炮向日軍轟擊,日軍不支,倉惶逃走。被圍清軍在陳萬清率領下突圍。

日軍攻下南幫陸路炮台後,立即對龍廟咀、鹿角咀、皂埠咀3座海岸炮台進行海陸夾攻。日軍首先進攻龍廟咀炮台,守台的40名清軍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

日軍占領龍廟咀炮台後,立即利用炮台上的大炮向鹿角咀炮台轟擊,炮台外的長牆被炮火摧毀,日軍從缺口蜂湧而上。炮台守軍沒有近射武器,無法抵抗,炮台被攻占。日軍又利用從楊楓嶺、龍廟咀、鹿角咀等炮台上奪取的清軍大炮,輪番猛轟皂埠咀炮台。為使炮台上的6門15—28公分口徑的大炮不致被日軍用來威脅劉公島炮台和港內北洋艦隊,丁汝昌派魚雷艇載敢死隊前往炮台毀炮。

1月30日,日軍第二師團進攻鳳林集,被北洋艦隊的排炮轟退。

2月1日,日軍懾於北洋艦隊的炮火威力,不敢沿海岸線進攻威海衛城,而采取從西路迂回的戰術。2日,日軍探知威海衛城內清軍已全部撤退,遂占領該城,並分兵進攻北幫炮台。由於守將戴宗騫貪生怕死,6營守軍先後解散或潰散。丁汝昌隻好下令炸毀藥庫。日軍不戰而占領了北幫炮台。

威海衛南北海岸炮台既失,日軍便以全力進攻劉公島、日島炮台和港內的北洋艦隊。

麵對日軍的海陸夾擊,北洋艦隊和劉公島、日島守軍,在丁汝昌的率領下,奮勇抵抗。雙方炮戰終日,日艦始終未能靠近港口。

2月4日和5日,伊東祐亨進行魚雷艇夜襲,擊沉北洋艦隊的定遠、來遠、威遠等艦,削弱了北洋艦隊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