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奇聞風俗:聞所未聞的趣事(3)(1 / 2)

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取前麵一首中的前15個字的聲母,依次分別編號1~15;取後麵一首36個字的韻母,順序編號1~36。再把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按照順序分別編號1~8,從而就形成了完整的“反切碼”體係。其使用方法是:如果送回的情報上的秘密有一串是5–25–2,對照聲母編號5是“低”字,韻母歌編號25的是“西”字,另個字的聲母和韻母合起來是di,對照聲調是2,這樣就切射出了“敵”字。戚繼光還專門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培訓情報人員,通信兵的專門教材。

[猜你不知道的]

密寫術也是間諜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借用一種特殊的墨水,達到寫字看不出來的目的。

中國史書上記載了很多秘寫案例。據《金史·宣宗本紀》記載,金宣宗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蒙古人圍攻太原城時,太原最高軍事長官(宣撫使)烏古論禮,“遣人間道齎礬書至京師告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烏古禮派間諜將用明礬水寫的密信送到京師,請求援兵。

康熙年間的“礬書案”,就是廢太子胤秖利用密寫術這種手段而印出來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親征準噶爾,胤秖得到消息後決定利用這次機會解禁。他用重金收買了常為福晉看病的醫生賀孟,讓其帶著一份用明礬水書寫的密信,潛到宮外。沒想到這件事被輔國公阿布蘭偵知,截獲了礬書,胤秖恢複皇太子地位的計劃失敗。

紙鳶,間諜情報的傳遞工具

間諜能獲取情報靠的是本事,而如何把獲得的情報傳遞出去則也需要花費不少功夫。郵驛,烽火台都可以用來傳遞情報,但是不能滿足所有間諜活動,特別是由交通員遞送風險很大,一旦被盯上,在無法脫身的情況下,是很難親自遞送出去的。

為此,中國人想出了很多法子,如將鴿子作為交通員,明朝的何守法就曾在《投筆膚談》一書中記載了“封鴿代諜”的方法。不過,鴿子需要馴養,一般特工也用不了。中國古人於是就發明了不需馴養的“鴿子”紙鳶,作為間諜情報傳遞工具,堪稱是最原始的無人偵察機。

紙鳶是什麼?其實,大家都玩過,那就是風箏。紙鳶相當於最原始的無人偵察機,而且造價成本要比無人偵察機低得多。在紙鳶出現之前,中國人倒是真的設計過一種無人偵察機木鵲,這也是人類最早的航天飛行器。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木鵲不需要在空中加油,就可以飛行72小時,就是現代高科技製造出來的無人偵察機恐怕也辦不到。

紙鳶發明在公元前的漢初,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了,發明人就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韓信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是怎麼想到發明紙鳶的呢?原來當時列侯陳造反,韓信與陳勾結,就製作了紙鳶來作為裏應外合的信號,這也是最早用紙鳶來傳遞情報的實例。

紙鳶製作十分簡單,而且容易控製,一經發明,就在軍事,間諜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南北朝時期的“侯景之亂”中,當梁太子蕭綱被叛軍侯景圍困在都城建鄴(今南京)台城內時,就是用紙鳶來傳遞情報,搬來救兵的。

紙鳶也相當實用,可以飛得很高,即使被敵人發現,也奈何不了,因為那時又沒有高射炮,導彈什麼的,弓箭根本無法到達那個高度。唐朝時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謀反,圍攻臨洛城。守將張伾就是放紙鳶來與朝廷援軍取得聯係。當時田悅已經發現了飄過營房上空的紙鳶,知道是城裏的人在傳遞軍情,趕緊找來“善射者”,但是依然無法射落。由此看來,紙鳶在傳遞情報方麵立下了汗馬功勞。

[猜你不知道的]

《孫子兵法》中將間諜分為鄉間(又稱因間,敵人的同鄉),內間(敵國的官吏),反間(將敵人收買的間諜),死間(向敵人散發謠言,事情一旦敗露,間諜必死),生間(能活著回來的間諜)五種。間諜的名稱,通常隻有一個,就是細作,從戰國一直沿用到明清。在《左傳·宣公八年》中曾記載“晉人獲秦諜”,唐陸德明做出釋文:“諜,徒協反,間也,今謂之細作。”唐朝的白居易也曾在《請罷兵第二狀》中稱:“臣伏聞回鶻,吐蕃皆有細作,中國之事,大小盡知。”明朝的湯顯祖在《牡丹亭·寇間》中也曾寫出:“你是個細作,不可輕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