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奇聞風俗:聞所未聞的趣事(1)(3 / 3)

明朝的俞弁在《逸老堂詩話》卷上裏,寫出了西施之終的答案。他借《墨子·親士》的記載,可知西施沉入江中致死,即所謂的“終於沈”。

在俞弁之前,南宋的羅大經對於西施的結局和原因也有過研究並提出了想法。他的想法表麵上合情合理,但主觀臆斷成分太多。

後來,明朝的楊慎支持俞弁的觀點,憑借《吳越春秋·逸篇》中的一條記載,另辟蹊徑,證明西施在吳亡後為越國沉水致死。隻是此說法引來後人很多爭議,如陳耀文,王世貞,明末的徐樹丕,清人杭世駿,胡式鈺等人,他們或讚同或反對,但觀點都沒超出那三種猜想的範圍。

這兩千多年前的西施之終到底是怎樣的?由於史料匱乏,致使它成為一個無人能解的謎案。它也許永遠都是個謎,但不管如何,都絲毫不會影響西施的美和她的傳奇。

[猜你不知道的]

身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可不是個徒有其表“花瓶”,她也是個十分愛國,勇敢,聰慧的女子。那時越王勾踐對吳國俯首稱臣,臥薪嚐膽。在越國危難之際,西施委曲求全,以身許國。她和鄭旦一起被越王獻給了吳王。西施憑借無人能及的美貌和聰慧的頭腦,一躍成吳王的寵妃之最。她一步一步的誘惑讓吳王再無心於政事,成為不得人心的君主。同時,這為越國重整旗鼓做了完美的掩護。

第一個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

作為首個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王韜是中國近代著名政論家,思想家與文學家。他因博通古今且通曉西學,所以曾應邀編譯過西方書刊。

1862年2月4日,王韜化名黃畹上書太平軍,從戰略上為太平軍出謀劃策,後來東窗事發,他的陳條落入了清軍手中。王韜於1862年10月被緝捕,但得到英國駐滬領事的幫助,成功逃到了香港。而後他答應助英華書院院長裏亞各一臂之力,參與了儒家經典的翻譯工作,助力於中華文化在西方的傳播。五年後,王韜應裏亞各的邀請,開始了他歐洲之行。

在這次歐洲旅行中,舉辦“博物大會”,即第五屆世博會的巴黎是王韜認為最重要且停留最久的地方。因為在這之前,他雖聽聞“博物大會”之事,卻因遠在歐美而無法得見。一直都想親臨世博會現場的他,這次終於能一飽眼福了。

王韜在擁擠的人群之中,親眼見證了世博會開幕盛況。這屆的世博會規模很大,裏麵的歐美各國的場館非常多,這讓他興奮不已,“排日往遊,領略殆遍”。由於巴黎世博會囊括了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故他將其稱作“聚珍大會”。還有關於世博會的頒獎盛況,參觀途中又恰逢演出的廣東戲班的故事等經曆,他都寫成了遊記記錄下來。回國後,他將自己在世博會的所見所聞都告訴了國人。

王韜,這第一位親曆世博會的中國人,是他讓國人對世博會有了了解與憧憬,也拉近了中國與世博會之間的距離。

[猜你不知道的]

在歐洲之行中,王韜會把去過的每個地方及其所見所感都記錄下來,並在回國之後,把它們進行整理編纂,終彙編成《漫遊隨錄》一書。他把參加巴黎世博會的記錄編入了第二卷,並稱這篇為“博物大觀”。

唐太宗派人騙走《蘭亭序》

王羲之所作的《蘭亭序》是中國行書的絕世名作。對於《蘭亭序》這幅作品,王羲之本人就非常寶貝,故決定讓子孫後代將其傳承下去。他的第七代子孫智永在奄奄一息時,把《蘭亭序》交到弟子辯才手中。辯才對《蘭亭序》的寶貝程度堪比王羲之。他專門在自己的屋子的房梁上做了一個儲藏《蘭亭序》的暗龕。

唐太宗執政後,李世民視王羲之為偶像。作為一名瘋狂的粉絲,他曾詔令天下就為尋找王羲之的真跡。李世民對《蘭亭序》的渴望那更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在多次尋找未果後,得知真跡在辯才和尚那裏,於是他立刻請辯才來到長安,給他封官並設宴款待,順便詢問辯才《蘭亭序》的下落。隻是李世民那股熱情沒能把辯才焐熱了,辯才隻說如今真是不得而知。而後又糾纏幾次,李世民還是沒問出什麼,於是讓辯才回家了。但他仍不死心,遂派蕭翼去探探虛實,並且強調:若真得見《蘭亭序》,想方設法也要給朕搞回來!蕭翼得知要奉令去取《蘭亭序》後,對皇上提了兩個要求:此次之行不可公開;望皇上能借予他幾幅王羲之的真跡字帖。唐太宗二話沒說,相當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