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持政府的開銷,當時的“財政部長”黃思永參照著外國籌募國內公債的案例,向朝廷奏請繼續發行公債,向全國的商民募債應急。慈禧一聽這個方法,大加讚賞,立即下令以國家名義發行公債。但是為了維護皇室的臉麵,不願意讓人家說朝廷借債,經過一番商議,最終將其定名為“昭信票”,意思是昭大信於民。昭信票印發之後便被送往了各省派銷,由此共籌集到了一千幾百萬元。這可是我國第一次發行的公債。
[猜你不知道的]
說到這次公債,我們不得不提一下發行之後的結果,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還款的日期就要到了。這可愁壞了慈禧太後那個高貴的老太太,國庫沒錢,怎麼還債啊。幾位朝中的大臣,為了迎合慈禧,自然知道犯愁的事情,於是便趁機奏稱:“人民愛戴朝廷,願以昭信票銀,悉數報效國家。”慈禧一聽,還有這麼好的事,一千幾百萬的債券就此一筆賴掉,這可真是個好消息,白花錢不用還債。於是便按原話下發了一道詔令,也意味著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公債券——昭信票,最終失信於民,從此銷聲匿跡。
古人也買彩票
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了股票,那麼彩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事實上,根據相關的一些記錄,彩票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9世紀中葉,由西洋人傳入我國,到了光緒年間就已經有了盛行之勢。彩票主要是由洋商在華發行,他們發行彩票的最終目的當然不是幫助中國,而是其對我國進行經濟掠奪的一種重要手段。假如我們能及早地認清這點,本來可以避免受到西方列強的剝削,但是因其“以微資攥獲巨款”的特點以及該方法的操作方式公開,公平,這對廣大市民階層來說可是相當具有吸引力,隨後我國的商人和地方政府也便抱著一種好奇而且投機的心理積極參與進來。
從一些收藏者所收藏的很多清末的彩票來看,位於湖北,安徽,四川,吉林等地的地方政府曾經多次發行彩票。不過中國政府發行的這些官方彩票所取得的錢財,除了增加財政收入之外,很大一部分還被用於賑災,興學,籌餉等方麵,所以政府發行彩票的方式也是集資的主要途徑,這對於百姓來說不失為一種善舉。
[猜你不知道的]
從古代發行的彩票的票麵來看,其主要的印刷方式有木刻,石印,鉛印等,每一種印刷方式的設計都頗為相似。大都是每十條一整張,每條的規格都是20厘米x8厘米,上麵都寫明了彩票的名稱,比如“籌辦湖北簽捐彩票”等,不僅如此,彩票的各種情況也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比如號碼,發行價格,發行總量,開彩時間,兌獎方法等,周邊還繪有龍的圖紋。
古代商鋪也要做廣告
在很多古裝戲裏,我們都看到過這樣的情景,男女主角所占的地方商鋪林立,而且每個店鋪的前麵都有一些幌子隨風飄揚,幌子上用大字標明了店鋪的名字,比如“某某酒家”,“某某客棧”等。事實上這些幌子就是店鋪的招牌,同時也可以作為商家的廣告看待。這種招牌製作簡單,成本低,隻要在店鋪的前麵插上一根竹竿,在竹竿上綴好布或者綢子,而且在布綢上用最為明顯的顏料寫上大字,那麼一個招牌就做好了。《韓非子》中曾經有過記載:“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這裏所提到的“懸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幌子,又被稱為“酒望子”。
這些幌子是古時候商店的重要標識,是古代商人為了固定店鋪形象,招徠顧客而想到的重要方法,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古代最為原始的廣告吧,它被形象地稱為“旗幟廣告”。
後來隨著古代商業的不斷發展,旗幟廣告也開始逐漸演化,最終出現了一種“懸物廣告”。根據《史記》中的相關記載:“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日市井。”就可以得出結論。而且宋《夢梁錄》中也曾有過記載:當時的杭州酒店有的掛著草葫蘆,有的掛著銀馬勺,有的掛著銀大碗,總之都是盛酒,舀酒的一些器皿;一些藥店還掛著盛藥的“懸壺”,意為“懸壺濟世”,讓大家一看,就明白店鋪的性質,以此種方式作為宣傳廣告。
[猜你不知道的]
古人做廣告我們早就知道,而且大多都是用幌子或者某種相關物件作為旗幟。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現代的廣告也開始傳承古人的遺風,開始打著古人的旗號。比如某個包子鋪,就用孫二娘的形象做為了自己的廣告代言人。畫麵上鞭炮聲聲,紅碎滿地,一根高高的竹竿,上麵的幌子迎風飄揚,幾個大字:“孫二娘飯店”甚是鮮明,相信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吧。這時候店老板孫二娘素妝出場,笑容可掬,手裏捧著一屜剛出爐的包子,拿掉上麵的蓋子,碩大而白嫩的包子就出現在人們眼前。如此生動的形象,我們不得不說,廣告設計者可真是煞費苦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