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從事文學寫作六十多年唯一一本散文集子。以前出過幾本雜文隨筆集,但那隻算散文家族的成員,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散文。縱觀這個散文集子似乎概括了我的一生經曆,也記錄了我六十多年的筆墨生涯,我以為這本書可以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作者。
這是我編選得最吃力的一本書:想讓讀者看見一個全方位的作者;又想把自己在散文園地的各種嚐試都有所披露;也有意要顯擺顯擺我的寫作領域涉及之廣泛;還考慮了一些其他非文學的因素等等。因此有些作品挑過來篩過去頗費了一些心思。還有建國頭十七年的大多作品都在“文革”中被掃了“四舊”,我又沒有記創作目錄的習慣,這裏隻收了1957年3月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勸夫》一文,這還要感謝《回族文學選集·散文卷》的編者,是他們在圖書館大海撈針撈出來的。
這個集子早在2008年就開始編選了,當時遼寧一家出版社答應出版,後來責編調動工作去了南方,書也就隨之泡了湯。今年作家出版社看過此書目錄後欣然接受,也算圓了我這個散文夢。因為稿子發表的時間遠近不一,參差不齊,基本都是剪貼稿,沒有電子版原稿,這就給責編的編校帶來了許多麻煩。謝謝林金榮君的認真仔細,她把因為剪貼資料陳舊、錄字模糊不清和我寫作時粗心大意的紕漏,逐字認真校閱加以訂正,我自己二校時深受感動。
如果包括我主編的書在內,這是我出版的第十八本書,但願這不是最後一本。我晚年的唯一樂趣與精神支柱就是讀書、寫作,我會鼓勵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寫作到老的。我用兩位文學前輩的話勉勵自己,一位是魯迅的話:“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另一位是巴金的話:“作家不是一種資格,不是一種地位,不是一種官銜。我重視、熱愛這個職業、這個崗位,因為我可以用我的筆戰鬥,通過種種考驗為讀者、為人民服務。”
2012年3月14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