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示
1.熟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的基本知識。
2.熟悉六經辨證的概念,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的含義、主要表現,六經病證的傳變關係。
3.熟悉衛氣營血辨證的概念,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的含義、主要表現,衛氣營血證的傳變關係。
難點釋義
1.六經辨證的實質。
張仲景《傷寒論》是稱太陽之為病、陽陰之為病、少陽之為病、太陰之為病、少陰之為病、厥陰之為病,並沒有稱“……經之為病”,而是據陰陽多少分為六。
嚴格地說,“六經”應是六條經脈的名稱。“六經”之名見於朱肱《類證活人書》:“古人治傷寒有法,非雜病之比,五種不同,六經變異。”以至後世將張仲景創立的辨證方法稱為“六經辨證”。
現在所說的“六經辨證”,是《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綱領,是張仲景在《素問·熱論》中“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基礎上,根據傷寒病的證候特點和傳變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一種辨證方法。
實際上,所謂“六經辨證”,是根據陰陽(消長盛衰的原理)、經絡(循行分布與絡屬)、髒象理論(以六經所係經絡、髒腑的生理病理)為基礎,將外感病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證候,綜合歸納為六類證候(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陽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以闡述外感病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陰陽盛衰、病邪性質、病性位置、病變位置、邪正關係、傳變規律)的辨證方法。
2.太陽中風證的虛實性質。
太陽中風證是指風邪侵襲太陽經,以致衛強營弱,營衛失和所表現的證候,它是傷寒太陽病證的類型之一。因其是風邪為犯,故《傷寒論》稱其為“太陽中風”。又因其表現有汗出、脈浮緩,後世又將其稱為“太陽表虛證”,與太陽傷寒表實證之無汗、脈浮緊互為對立。
太陽表虛證雖言“虛”,但其並非正氣虛弱之虛證,而其性質則是屬於實證。以往常將表證有汗出者,稱為“表虛”;表證無汗出者,稱為“表實”。太陽表虛證其脈浮緩的“緩”,雖與虛證的表現相似,但其產生的機製則是由於風性開泄,膚表未閉,衛氣受邪,功能失常,腠理疏鬆,汗孔失固所致。同時脈緩是與脈緊(“緊”有數意)相對,“緩”是因為發熱輕,又有汗出,膚表未閉,故仍見緩脈。
3.太陽腑證的病位。
太陽腑證是指太陽經證不解,病邪由太陽之表內傳膀胱腑所表現的證候。太陽腑指什麼?
由於背為太陽,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背部,在表之病邪要隨經入腑,所以太陽腑證一般應是指膀胱的病變。
太陽經證不解,仍有發熱惡寒、脈浮或浮數等症;病邪隨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氣化不利則水液停蓄,而見小便不利,小腹滿,口渴,或水入即吐的症狀,這便是“太陽蓄水證”。然而所謂“太陽蓄血證”,則其病位並不等於膀胱腑,因為其所描述的症狀是“小便自利”,且為“少腹硬滿”,顯然不是膀胱病變的證候。從其少腹急結或硬滿、如狂或發狂、善忘、大便色黑、脈沉澀或沉結等症看,其病變是太陽經證不解,熱與血結於少腹的證候。
4.關於厥陰病證。
厥陰病證應是指傷寒病發展傳變的較後階段,表現為陰陽對峙、寒熱交錯、厥熱勝複的證候。然而《傷寒論》厥陰病的提綱是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這雖然可視為厥陰病證的一類表現,但似乎未能代表厥陰病的基本規律。又似乎張仲景把他許多不能解釋的現象歸到一起,像一盤“大雜燴”,因而對於厥陰病證尚待深入研究。
綜合練習
第一節 六經辨證概要
一、辨六經病證太陽病證
知識點:太陽病證
(一)單選題
1.創立六經辨證的醫家是:
A.張仲景B.張景嶽C.葉天士D.吳鞠通E.王孟英
2.下列哪項是太陽病的主要病機:
A.風邪外襲,衛外不固,營不內守B.風寒襲表,鬱遏衛氣,損傷營陰C.風寒外束,衛陽被遏,營陰鬱滯D.寒邪襲表,鬱遏衛氣,損傷營陰E.風寒襲表,營衛不和,正邪交爭
知識點:太陽經證
(一)單選題
1.診斷太陽病傷寒表實證的關鍵症狀是:
A.發熱惡寒B.頭項強痛C.骨節疼痛D.無汗脈浮緊E.咳嗽氣喘
2.發熱惡風,頭痛,汗自出,脈浮緩,辨證是:
A.太陽傷寒B.太陽中風C.陽明經證D.陽明腑證E.太陰病證
3.太陽中風證與太陽傷寒證的鑒別要點是:
A.惡風或惡寒B.有無發熱C.有無汗出D.頭痛或身痛E.脈浮與否
4.太陽傷寒證不可能出現的症狀是:
A.惡寒發熱B.有汗脈緩C.頭項強痛D.無汗而喘E.身體疼痛
5.下列哪項是太陽中風證汗出的機製:
A.氣虛不固,津液外泄B.衛陽不固,營不內守
C.外邪化熱,迫津外泄D.衛陽素虛,肌表不固
E.虛熱內熾,蒸津外泄
6.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脈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