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中,如果要支持主要觀點,則需要將其與故事相結合,或采用類比、練習的方法。不然,這個關鍵點可能很容易被遺忘。比起你講的內容,人們不容易記住他們看到什麼,但會記住當你說話時他們看到、感受到了什麼。

什麼是故事?故事,就像一部電影或肥皂劇,是由一係列的情景所構成的。每一個情景都會有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在場的人物角色。

在描述某個場景時,你應該讓聽眾感到身臨其境。其中最有用的技巧就是充分調動聽眾的視覺、聽覺、嗅覺及動覺。

調動感官,營造情景

在描述某個背景前提時,盡量使用可以激發聽眾視覺、聽覺、嗅覺和動覺共鳴的詞彙,這樣,就能使聽眾充分獲得情景融入感,激發豐富的想象。

在我的演講《母親的勸勉》裏,你或許能聽到我這樣描述一個故事的背景:“我真希望你和我一樣是那個訓練隊的一員,那樣你就會聽到角落裏傳來的悅耳琴聲,嗅到拋光鑲木地板的木質清香,看到我26歲的舞蹈老師,海倫,在訓練室裏來回走動的倩影。”

“聽到角落裏傳來的悅耳琴聲”這句話中包含了聽覺元素,“嗅到拋光鑲木地板的木質清香”包含到嗅覺元素,“看到我那26歲的舞蹈老師,海倫,在訓練室裏來回走動的倩影。”則涉及視覺感受。

在這段描述中,我運用了3種感官,這樣聽眾就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景,猶臨其境。如果我接下來開始描述這個場景中發生的事情,那麼場景裏的一幕幕就會真切的出現在聽眾的想象中。

通過調動感官,聽眾會對所聽到的故事有更真實的感受。如果沒有細節描述,你的故事就會像一部黑白電影,乏味無趣。而如果聽眾的感官被充分調動,那麼你的故事則會升級為IMAX版的3D電影,精彩紛呈。關於感官調動,我有如下幾條建議。

背景介紹言簡意賅

首先,確保你對於故事的背景介紹言簡意賅。試想,當你讀到一本書,其中關於地點風景的介紹就占了滿滿一頁紙甚至更多,這不是很無聊嗎?

若想故事妙趣橫生,其中的動作和對話是關鍵;而若想讓故事有畫麵感,則需要對背景進行描述。為了避免讓聽眾覺得乏味,在描述背景時要盡量簡潔。你不需要把關於地點環境的點點滴滴都說出來,隻用大概描繪一下整體畫麵。

聽眾會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豐富細節,看到整個畫麵。為了使語言簡練,我們可以將視覺、聽覺、嗅覺和動覺的詞彙融合到一個句子裏,並且最少要使用兩種感官來使聽眾充分融入情境之中。

嗅覺是最強大的感覺

也許你會很難相信,但嗅覺確實是最能產生情景代入感的感覺。盡管其作用強大,卻少有人運用它。

想象一下,當一名演講家說道:“我正站在我家房前的那塊草坪上。如果當時你也在那兒,你就能嗅到剛剛修剪過的青草芳香。”這句話是如何傳遞出情景中的氛圍的呢?出現在你腦中的是怎麼樣的一幅畫麵呢?是的,這個方法的確管用!

描述場景氣氛

要學會描述某個場景的氣氛。“我住在洛杉磯的一個地方,那裏各個商鋪的窗戶都上了門閂。在那兒,如果你敢在太陽落山後外出,那麼你不是名勇士,就是個惡棍。”

上麵的這段描述有沒有讓你覺得那是一個充滿危險的社區?你也許會說:“我住在洛杉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但是這樣說並不能在聽眾頭腦裏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麵。

細枝末節,娓娓道來

抽象描述是演講者最大的敵人。一些能夠激發人想象的細節可以使你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比起聽眾們所聽到的,他們更容易記住自己在聽的過程中的所想所感。而細節則可以使聽眾產生這樣的感覺。

舉例來說,你的演講可能是這樣:“許多年前,我從大學畢業。”這樣的說法很難讓人記住。

但是,如果你說:“我在大學期間主修法律,1976年,我從哈佛畢業。畢業典禮結束後,我開著我的紅色福特車前往紐約,開始了生命中最大膽的一次冒險——進入IBM公司。”那麼這個故事就會變得生動而難忘。

細節不僅可以使語言產生畫麵感,也能為演講提供背景簡介。在上文中,我們會得知這名演講者從哈佛畢業,在IBM公司工作。你還可以在從演講者的話語背後,理解到一些隱藏的內容,如:演講者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曾在一所頂級大學學習)。他大概生於1958年(因為他1976年畢業)。

運用形容詞和副詞,能夠很好地描述細節。使用一些視覺詞彙,能使你的演講活靈活現。比如:“當時我正在洛杉磯的威尼斯海灘上懶洋洋地散步,沙子熾熱燙腳。我看到一對老夫妻牽著手,凝望著彼此,臉上蕩漾著溫婉的笑容。”要注意不要描述太多的細節,你的目標是運用足夠多的形容詞和副詞使你的聽眾將場景視覺化。

細節或許是公眾演講中最重要的一種工具。一定要在演講中進行細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