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公眾演講的頂級秘訣(1 / 2)

我妻子奧萊娜剛來美國時,幾乎不怎麼說英語。在加利福利亞州坎貝爾市的一所語言學校裏學習4個月英語後,某天她走進廚房問我:“安德裏,請幫我想一下‘give’(給予)一詞對應的俄語是什麼?老師都給我說了4次,可我還是沒記住。你能告訴我嗎?”“當然可以啊!‘give(給予)’在俄語中就是‘davat’(俄語中“給”一詞的發音,也有“加油”之意)。”我回答道。

然後我就模仿了一部印度電影裏的一句歌詞,“給我吧,給我吧,給我吧,阿恰,阿恰。”現在,每次我問她“give”(給予)的俄語怎麼說時,她都會唱到,“給我吧,給我吧,給我吧,阿恰,阿恰。”這個小小的簡單記憶法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還記得你童年時聽過的“小紅帽”的故事嗎?可能十幾二十年來你都沒再讀過一次,但你仍然記憶猶新。你還能清晰地回想起大學課堂上某個教授的課嗎?你還清楚地記得公司會議上的幻燈片展示嗎?

為何奧萊娜能夠記得“give”的俄語意思?為何你會記得小紅帽的故事,而大部分的課堂內容和幻燈片展示老早就忘了呢?

問題的答案就藏在我的頂級公眾演講秘訣裏。隻要運用這個秘訣,你將會迅速晉升為世界頂級演說家。否則,無論你有多少年的登台經驗,你都會很容易被聽眾遺忘。

你不僅要了解這一秘訣,還要對它深信不疑,這一點非常重要。要像你相信白天過後是黑夜,黑夜過後就會迎來白晝,以及地球是圓的一樣。

這個秘訣就是講故事。我們的大腦記不住我們聽到的,隻會記得我們“看到的”或是聽的過程中聯想到的。聽故事時,你會看到大海,感受到微風,還能嗅到花香,你能夠讓自己置身於故事中,在演講者的講述中身臨其境。

如果你講述的觀點無法與其他任何事物相關聯,那麼這個觀點將很快被遺忘。我們的記憶隻能記住有鋪墊線索的話語、觀點和信息。

你可以把某種觀點與某個故事、類比、或者切身經曆聯係起來。類比,從本質上說就是提及你之前的經曆;切身經曆是會議當時發生在聽眾身上的事。總而言之,如果你希望你的觀點能被聽眾記住,就要把它和某個故事緊緊聯係在一起。

看一場精彩的電影,你可能會流淚,會擔心主人公是否會死掉,或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激動不已。但聽一場枯燥無味的演講,卻什麼感覺也沒有。這就是故事的魅力之所在。

在宗教中,人們懂得利用故事的魅力已達數千年之久。牧師們會對信徒講相關的故事或道理。不管是出生在俄羅斯,美國,中國還是非洲;不管是接受過哈佛的教育還是一字不識,這都無關緊要,因為人們都能夠記得住故事。

美國國家演說家協會首任會長比爾·戈夫曾這樣解說公眾演講的精髓:“講述一個故事,表達一個觀點,再講一個故事,再表達一個觀點。”

你可能會質疑:“真的是這樣嗎,安德裏?我會講故事,可是我既沒有得過奧運金牌,也沒登過珠穆朗瑪,甚至連馬拉鬆都沒跑過,我怎麼才能找到好故事啊?”其實,你有很多的故事,隻要拿出來分享就好。

每一天,你的生活都會發生很多故事。去超市買麵包和牛奶,是一個故事;去加油站加油,是一個故事;在午後看電視,也是一個故事。

你的生活中有數成千上萬的故事。現在的問題是:哪個故事可以拿出來與聽眾分享呢?說來其實很簡單。

一天,英語演講會俱樂部的公眾演講世界冠軍大衛·布魯克斯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文中寫到:“不管你來自中國、非洲還是美國,隻要你是人,你都會有6種情感——恐懼、厭惡、驚訝、憤怒、悲傷和快樂。”

閉上眼睛,回想一下生活中能夠讓你記憶猶新的一種場景,試著回憶一下兩三年或十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那應該是這樣一種場景:你能夠清楚地看到、聽到且能感受到當時所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