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診斷
(一)動物裂穀熱
動物中發現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新生仔畜大量死亡或發病。在流行區,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資料可以作出臨床診斷。但確診裂穀熱還應進行包括血清學檢測和病原學檢測。
(二)人類裂穀熱
病人有與病畜接觸史或病毒接觸史。發熱、出血、腦炎和肝炎為其主要表現。起病急,並伴有流感樣症狀:周身不適、寒戰、頭痛、背痛、肌肉痛,體溫迅速升高至38℃~40℃,而後出現厭食、畏光及上腹痛、麵部潮紅和結膜充血。病原學、血清學檢查陽性。發熱2~3天後體溫下降,症狀逐漸消退,緊接著第2次發熱,熱程為4周。一般恢複很快,約6%的病人有後遺症,如定向障礙等。
(三)實驗室診斷要點
1.實驗室常規檢查
血常規:早期白細胞正常或增加,繼之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杆狀核增加,血小板減少。以恢複期血清和急性期血清做診斷更為合適。
尿常規:蛋白尿,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均可見。
腎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肝功能:ALT及AST均可升高,ALT值可>1000U/L。
腦脊液:蛋白輕度增高,淋巴細胞增多。
2.病原學檢驗裂穀熱病毒可從發熱期病人和動物的血液中分離,也可從瀕死動物的肝、脾、大腦組織標本以及流產胚胎中分離。將髒器組織勻漿液接種相應細胞(如Vero、BHK2l、非洲綠猴腎細胞、CER細胞,羊和牛的原代細胞),也可接種到動物體內(如乳鼠、小鼠、成年倉鼠、孵化的雞胚、出生僅2天的羊羔)進行病毒分離。
3.血清學檢驗主要采用中和試驗、血凝抑製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免疫熒光試驗、放射免疫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ELISA等。其中免疫熒光、ELISA及RTPCR法可快速獲得檢驗結果。疾病早期可檢查特異性IgM,有助於早期診斷。需注意的是,裂穀熱病毒和其他白蛉病毒屬之間存在交叉反應。
四、防控
(一)預防方案
(1)對流行區動物進行裂穀熱疫苗接種,包括減毒活疫苗或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不宜接種受孕動物。
(2)對獸醫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等高危人群接種減毒活疫苗或甲醛滅活疫苗,這些疫苗至少可提供2年的保護力。
(3)由於病毒可通過接觸傳播,所以在接觸血液和組織時要做好防護措施,嚴格處理使用過的注射器。接觸可疑病畜或病人以及在實驗室操作時,需特別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4)流行期間,采取綜合措施防蚊滅蚊。到非洲旅行的人要著長袖衣褲,使用驅蚊劑,使用蚊帳,防止蚊蟲叮咬。
(二)治療方案
大多數裂穀熱病例症狀輕微,病程短,因此不需要特別治療。對嚴重病例,治療原則以支持療法和對症療法為主。
1.病原治療利巴韋林是目前抗裂穀熱病毒有效的藥物。
2.對症治療①退熱:當體溫超過38.5℃時,以物理降溫為主,輔以藥物降溫。②止血:伴有出血表現的病人可輸入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③消退腦水腫:並發腦炎出現腦水腫征象時,可使用20%的甘露醇。
(三)檢疫措施
1.疫情監測目前該病主要在非洲流行,我國國境衛生檢疫機關需密切注視疫情動態,對其傳入我國的危險性進行評估,以便采取防範措施。對從非洲(疫區)進入國境的動物應嚴格檢疫;從流行區入境的人員應隔離檢疫、住院觀察7天,如體溫升高,應按發病對待。
2.媒介監測對有關蚊蟲傳播媒介進行監測,為裂穀熱的可能暴發提供預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