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2)(3 / 3)

禽流感垂直傳播的證據很少。但通過實驗表明,實驗感染雞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以H5N2毒株做人工感染的試驗表明,在感染後3~4天內母雞所產的蛋幾乎都含有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傳播的可能性。所以,汙染雞群的蛋不能用作孵化。

(四)流行特點

禽流感潛伏期從幾小時到3天不等,最長可達21天。潛伏期的長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病毒的致病力、感染病毒的劑量、感染途徑、被感染禽的品種、禽體的抵抗力、日齡大小等,還受飼養管理情況、營養狀況、環境衛生及有無應急條件的影響。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潛伏期短,發病急劇,發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病禽在潛伏期內有傳染的可能性。

許多家禽如雞、火雞、珍珠雞、鵪鶉、鴨、鵝等都可感染發病,但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與禽的種類和易感性有關,又與病毒株的毒力相關,還與年齡、性別及環境因素、飼養狀況及疾病並發情況有關。一般來說,臨床禽流感病例中以雞、火雞、鴨和鵝多見,尤以火雞和雞最為易感,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鴨和鵝等水禽的易感性較低,但可帶毒或隱性感染,有時也會有大量死亡。各種日齡的雞和火雞都可感染發病、死亡,雛鴨、雛鵝的病死率較高。尚未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發生與家禽性別有關。各種品種和不同日齡的禽類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病急、傳播快,其致死率可達100%。

高致病性禽流感與普通流感病毒相似,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發。主要原因是:①流感病毒對溫度比較敏感,在低溫條件下抵抗力較強,隨著環境溫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時間縮短。②夏秋時節光照強度相對更高,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病毒有很強的殺滅作用。③夏秋時節禽舍通風強度遠遠高於冬春季,良好的通風可以大大減少雞舍環境中病毒的數量。因此,病毒侵入到雞體內的機會和數量就明顯減少,感染幾率下降。同時良好的通風也減少了不良氣體對雞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對維持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具有重要意義。

四、臨床症狀

(一)人高致病性禽流感

1.潛伏期一般為1~3天,通常在7天以內。

2.臨床症狀急性起病,早期表現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多持續在39℃以上,熱程1~7天,一般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和全身不適。部分病人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症狀。重症病人病情發展迅速,可出現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腎衰竭、敗血症、休克及Reye綜合征等並發症。

3.體征重症病人可有肺部實變體征等。

4.鑒別診斷臨床上應注意與流感、普通感冒、細菌性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衣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軍團菌病、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相鑒別。鑒別診斷主要依靠病原學檢查。

(二)動物禽流感

其禽流感的臨床症狀極為複雜,不同禽類發病的表現各有差異。急性感染的禽流感無特定臨床症狀,在短時間內可見食欲廢絕、體溫驟升、精神高度沉鬱,伴隨著大批死亡。

雞患高致病性禽流感比較常見的特征性症狀是頭、眼瞼紅腫,皮下膠樣浸潤,冠和肉垂腫脹並發紺,腳鱗出血。通常呈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飲食減少,母雞產蛋量下降,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噴嚏、囉音、呼吸困難,病禽流淚、羽毛鬆亂、身體蜷縮;有的病禽出現神經症狀和下痢;蛋禽的產蛋量急劇下降,一周內可下降20%~70%,有的幾乎停產。以上這些症狀可能單獨出現,或幾種同時出現。

水禽感染後的症狀有所不同。幼番鴨發病後常發生急性死亡,看不到明顯症狀,僅看到流淚、眼圈濕潤和抽筋等神經症狀,且常與鴨傳染性肝炎難區別;母鴨主要表現為產蛋量下降,大鴨病死率通常不高,臨床症狀不典型,常見有偏頭、轉圈、翻滾等神經症狀;鵝發病後常有流淚、眼結膜紅腫,以後角膜渾濁(眼球變白)和失明以及神經症狀。

種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後種蛋常帶毒,種蛋孵化率明顯下降,有的雛禽在母源抗體消失後(20~40天)出現大批發病死亡。

臨床上,要特別注意與雞新城疫病毒感染的區別。禽流感是正黏病毒科,新城疫是副黏病毒科,新城疫病毒感染潛伏期較長,在早期可見典型臨床症狀有呼吸道症狀、下痢、食欲減退、精神萎頓,後期出現神經症狀。

五、病理變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理變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強弱、病程長短和禽種的不同而變化不一,主要表現為出血性病變。常見的有喉頭、氣管出血,有黏液,心冠脂肪(雞還有腹腔內脂肪)點狀出血,心包渾濁增厚,心肌有條紋狀壞死,腺胃黏膜表麵常有一層膿性黏液,刮開後可見腺胃乳頭出血、潰瘍等病變,整個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直腸和泄殖腔出血嚴重,盲腸及扁桃體出血;胰髒常有出血和壞死斑點,腎髒索狀腫脹,腦有出血和壞死病灶,脾髒偶有腫脹、出血和壞死灶等,法氏囊可有出血、腫脹或萎縮;生殖係統病變嚴重,主要表現為卵黃性腹膜炎,卵泡膜出血,嚴重者卵泡變黑、變形、破裂,輸卵管炎內有白色膿性分泌物。雞的病變相對較為典型,水禽通常隻可見部分病變,而幼番鴨很難看到病變。

六、診斷

人禽流感的診斷須根據流行病學接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標準分為醫學觀察病例、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四類。確診病例:要求有流行病學接觸史和臨床表現,從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或相關組織標本中分離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他方法示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抗原或核酸檢查陽性,或發病初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亞型毒株抗體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如果流行病學史不詳,根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特別是從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相關組織標本中分離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他方法示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抗原或核酸檢查陽性,或發病初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亞型毒株抗體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也可以診斷確診病例。

由於禽流感的臨床症狀差異較大且不具有典型性,所以,其確診必須依靠病原學或血清學鑒定。

1.病原分離本病的診斷一般需要通過病原的分離及病毒血清型和亞型的鑒定。通常情況下,禽類隻感染A型流感病毒。病毒通常在呼吸道、消化道中複製增殖,故其他病檢材料(簡稱病料)多從氣管、泄殖腔等部位采集。多以棉花或其他材料製成的拭子采集病料樣品,放入加抗生素的無菌培養液中,低溫保存。病料樣品在保存或運送前可先行處理,製成10%的懸液,並進行低速離心澄清。病毒分離常用的材料是雞胚(應該用SPF雞胚),雞胚細胞培養物也可供病毒增殖。取0.1mL處理好的病料,以尿囊腔途徑接種9~11日齡的雞胚,也可同時羊膜腔接種以增加病毒增殖的可能性。如果樣品中有病毒存在,初次傳代後就可以產生紅細胞凝集作用。在用雞胚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的同時,常常還要用易感禽人工接種攻毒,進行致病性試驗,以確定分離到的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由於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動物傳染病分類上屬於一類傳染病,我國規定:為了防止疾病的蔓延擴散,其病原分離必須在農業部製定的專業實驗室、具備BSL3條件的實驗室中進行。在不具備嚴格防護條件的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增殖容易引起散毒,造成實驗人員的感染。

2.病毒鑒定禽流感病毒鑒定的標準方法是以常用量法和微量法檢測雞紅細胞胚液的血凝活性。在確定尿囊液或其他胚囊液的血凝活性後,還要注意鑒別是否由副黏病毒雞新城疫病毒(NDV)所致,因此首先要用ND血清作HI試驗,以排除NDV的可能性,如果NDVHI陰性,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工作,即確定A型流感病毒NP抗原的存在。

3.血清學試驗包括血凝試驗與血凝抑製試驗、瓊脂凝膠擴散試驗、中和試驗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試驗等。

鑒別診斷:由於禽流感臨床上的症狀、病變與雞新城疫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鑒別隻能靠實驗室診斷,最簡便、實用的方法是血凝抑製試驗(HI),ND抗血清抑製不了AIV的血凝作用,反之亦然。

4.綜合確診農業部印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術規範規定,有下列情況的,可確認為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①有典型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發病急、病死率高,且能排除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血清學檢測陽性。②未經免疫雞場的家禽出現H5、H7亞型禽流感血清學陽性。③在禽群中分離到H5、H7亞型禽流感毒株或其他亞型禽流感毒株。

七、治療

(一)人高致病性禽流感

1.對症治療可用解熱藥、緩解鼻黏膜充血藥、止咳祛痰藥等。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有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楊酸製劑的藥物,避免引起兒童Reye綜合征。

2.抗流感病毒治療應在發病48小時內試用抗流感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金剛乙胺等。

3.中醫治療辨證用藥,邪犯肺表,宜清熱解毒,宣肺解表;邪犯胃腸,宜化溫和中,清熱解毒。

4.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並發症注意多休息,多飲水,增加營養,給易於消化的飲食,密切觀察、監測並預防並發症。抗菌藥物應在明確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

5.重症者的治療重症或發生肺炎的病人應住院治療,對出現呼吸功能障礙者給予吸氧及其他呼吸支持,發生其他並發症病人應積極采取相應治療。

(二)動物禽流感

禽類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時,因發病急、病死率很高,目前尚無好的治療辦法,因此,在HPAI疫情流行過程中,主要措施是防止疫情擴散。在我國,按照國家規定,凡是確診為HPAI後,應該立即對3km2以內的全部禽隻撲殺、深埋,其汙染物應做好無害化處理。

八、防控

預防人禽流感的措施主要有:盡可能減少人與禽、鳥類的不必要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類的接觸;因職業關係必須接觸者,工作期間應戴口罩、穿工作服;加強與動物防疫部門的疫情溝通,指導職業暴露人員做好防護工作;加強對密切接觸禽類人員的監測;嚴格規範收治人禽流感病人醫療單位的院內感染控製措施;加強檢測標本和實驗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類及蛋類等食品,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等。

畜牧部門預防和控製動物禽流感(AI)最重要的是要切實加強飼養管理,嚴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的傳入。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預防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苗。受威脅區、非疫區的養禽場應按有關規定和程序及時接種疫苗,從而達到防止禽流感發生的目的。

曆史上國際上暴發了幾次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給發病地區帶來廠巨大的經濟損失。但由於采取的措施得當,很快撲滅了疫情,減少了經濟損失。雖然每次撲滅HPAI的具體措施不盡相同,但其基本方針策略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早期診斷、劃定疫區、嚴格封鎖、捕殺受到HPAIV感染的所有禽類、對疫區內可能受到HPAIV汙染的場所進行徹底的消毒、緊急免疫注射等,嚴防疫情擴散。

感染的禽、養禽設備、病禽的排泄物以及養禽工作人員的衣服等是重要的禽流感病毒的傳播者和攜帶者。據報道,1隻病雞糞便中可含有足以使100萬隻雞感染的病毒顆粒,其他攜帶者還有蚊、蠅、鼠等,它們往來於不同的雞舍,可以機械地傳播病毒。因此消毒工作者要針對上述因素進行嚴格、徹底地消毒。消毒的範圍包括一切可能被HPAIV汙染的場地、環境和設備。在生產中,由於禽流感病毒常隨病禽的糞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汙染禽舍、籠具、墊料等,使病毒處於有機物的保護之下,從而具有很大的抵抗力,因此對汙染的禽舍、車輛和設備消毒時,必須首先進行清掃或用去汙劑清洗,以除掉外表存在的有機物,再使用有效消毒藥物進行消毒,鐵製籠具可采用火焰消毒。由於糞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處理時要特別注意。糞便和墊料應通過掩埋方法來進行處理,對處理糞便和墊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堿水或其他消毒藥浸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