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蟠虎踞,東南形勝東南(上)(2 / 3)

姑孰即今之當塗,地處建康上遊,控禦采石和東梁山二處險要,翼蔽建康。東晉南朝僑立豫州於此,號為南州,與北府京口、西府曆陽一道拱衛建康。顧祖禹稱姑孰“控據江山,密邇畿邑,自上遊來者,則梁山當其要害;自橫江渡者,則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為必爭之地。”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七江南九]東晉初,王敦專擅朝政,自上遊移鎮姑孰;桓氏以荊州上遊東逼建康,恒溫、桓衝先後移豫州鎮姑孰。劉宋元嘉末年,武陵王劉駿討劉劭,兵至南州而降者相屬。因為,據姑孰即已奪梁山之險,撤掉了建康上遊最後的屏障。梁山即東梁山,在姑孰西南三十裏,擋建康上遊陸路要衝。劉宋孝建元年,劉義宣,臧質在上遊起兵,東下建康,朝廷遣柳元景、王玄謨等將拒之,叛軍兵至蕪湖,臧質建議義宣:“今若以萬人取南州,則梁山中絕;萬人綴梁山,則玄謨必不敢動;下官中流鼓棹,直趨石頭,此上策也。”書》卷七十四臧質傳]義宣未用,而盡銳攻梁山,為王玄謨等所敗。齊永元元年,陳顯達據江州起兵,齊東昏侯遣將軍胡鬆扼梁山以拒之。梁末,北齊蕭軌與梁降將徐嗣徽等合兵攻梁山,陳霸先立柵扼梁山以拒之。梁山與采石共扼建康上遊水陸兩路,為建康上遊最後的屏障。

與京口、采石二地隔江相對的是廣陵和曆陽,二地可謂兩淮根本。北騎南下,自淮東來者,最終必趨廣陵;自淮西來者,最終必趨曆陽。南方有事北方,二地則是南方人力、物力的集結地,廣陵足以策應山陽、盱眙,曆陽足以策應鍾離

廣陵即今之揚州,為淮東根本,翼蔽長江。北不得廣陵,則無以渡瓜洲;南不得廣陵,則無以爭淮北。大運河開通以後,廣陵扼長江與運河的交彙口,地位更加重要。西漢時,廣陵為吳之國都,吳王劉濞據此,煮海為鹽,鑄山為銅,國用富饒,遂招下亡命之徒以反漢。三國時,廣陵為曹魏所有,曹魏黃初五年,魏主曹丕親率水軍自壽廣陵江東;孫權屢爭廣陵而不得,故其在淮南方向的北伐屢出而無成,最終隻得以長江為守。東晉時,廣陵為僑立兗州的治所,劉宋因循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征發民丁,沿江數郡之兵俱集於廣陵。孝建年間,竟陵王劉誕受孝武帝猜疑,出鎮廣陵,劉誕遂營廣陵城垣以自固,孝武帝發大兵攻之,始克。梁末“侯景之亂魏趁利南侵,江北之地盡入東魏,廣陵亦為北方所有。隋統一北方,謀並江南,先以揚州總管賀若弼鎮廣陵;平陳之戰中,賀若弼率先渡過長江,攻占京口,從左翼包圍建康。隋統一全國,為加強南北聯係,開鑿大運河,大運河在廣陵附近彙入長江。隋煬帝廢州置郡,以廣陵為江都郡,經常臨幸。隋末下大亂,江都為李子通所據,李子通據江都稱帝,國號吳。唐末藩鎮割據,廬州刺史楊行密入據廣陵,自稱淮南留後,盡略淮南之地,建國吳,跨有江淮二十七州。吳後為南唐所代,南唐建都金陵,而以江都為東都。後周顯德三年,後周與南唐激戰於淮南,後周軍乘虛襲占揚州,次年,南唐主請和,盡獻江北之地,南唐國勢遂弱。南宋建都臨安,江淮防線當臨安之北,金兵南下,必向兩淮。揚州為淮東根本,趙範所謂“揚州者,國之北門,一以統淮,一以蔽江,一以守運河,皆不可無備。”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三江南五]元軍突破荊襄防線,東下臨安,兩淮猶為南宋所守,李庭芝據守揚州。文祥猶寄希望於兩淮,建議宋廷分境內為四鎮,將淮西並入淮東,建閫於揚州,截擊元軍之後,以圖恢複國勢,未果。明初定都金陵,揚州之與金陵,形勢又幾同於東晉南朝,後雖遷都於南北二京之間的聯係、江南財賦的轉輸,都須藉大運河,而揚州扼運河之咽喉,其重要不待言。

曆陽即今之和縣。自淮西方向南下趨建康,必經曆陽陽以南,巢湖當其要衝;巢湖以西,地形複雜,不利大軍穿行;巢湖以東,山丘和河道較少,利於大軍通行,北方勢力南下,多出此途。曆陽當此衝要。顧祖禹言:“自昔國於東南,未嚐不以曆陽為襟要;有事江南者,由壽陽、曆陽來者十之七。”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江南十一]南宋呂祉亦言:“曆陽,建康、姑孰之門戶。未有曆陽多故而江東得以安枕者。”祉《東南防守利便》之江淮表裏論]孫策據江東,由曆陽渡江。西晉滅吳,使王渾出曆陽,渡橫江。東晉時,蘇峻亦由曆陽渡橫江,襲姑孰而下建康。後趙石虎掠淮南,遊騎徑抵曆陽,江南戒嚴。梁末侯景叛亂,起自壽陽,並有曆陽,再出橫江而渡采石,遂入建康。隋滅陳之戰中,廬州總管韓擒虎由廬州趨曆陽,出橫江而渡采石。宋金對峙,金兵南下,也往往徑抵曆陽。明初朱元璋取江南,也由曆陽渡江,克采石、下太平。

淮河防線

南方在淮河一線也置列有一係列重鎮,以扼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彙口。在淮西,主要是壽鍾離,在淮東,主要是山陽和盱眙。

淮河上遊支流主要有穎河和渦河。穎河與淮河的交彙口曰穎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彙口曰渦口對穎口,擋穎河、淮河方向的來敵;鍾離正對渦口,擋渦河之衝。南北對峙之際,鍾離與壽為淮西重鎮。

淮河下遊主要支流有泗水,亦曰清河。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在淮安附近彙入淮河,入淮之口曰泗口,或曰清口、淮口水路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山陽和盱眙即在其附近,控製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在這一方向,若取更積極的態勢,還可經營彭城以圖北方。

壽今之壽縣。淮河主要支流穎河在其附近彙入淮河。穎河為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一條重要交通線,穎河與淮河的交彙口曰穎口對穎口。自穎河或淮河上遊而來之敵,必經壽祖禹稱壽扼淮穎,襟帶江沱,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屏蔽。”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江南三]另外帶,為黃淮平原的一部分,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於屯耕。故其地利足以為戰守之資。

戰國末,楚失鄢郢之地後,東徙淮南,一度以壽都。西漢時淮南王國都。淮南國地大力強,值漢廷削藩之餘,怯不自安,遂謀起兵。伍被建議:“略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強弩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保會稽,南通勁越,崛強江淮間,可以延歲月之壽。”書》卷四十五伍被傳]東漢末,袁術據壽製自為。曹魏正始四年,鄧艾行巡淮河南北,行視陳、項以東,至壽表建策,建議:“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萬人,什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歲豐常收,三倍於許。如此,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國誌》卷二十八鄧艾傳]主政的司馬懿采行其策,在淮河南北大興屯田,廣開河渠,以增灌溉、通漕運,自是以後,每東南有事,大軍泛船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為以後西晉滅吳打下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對峙於江淮之間南北之衝,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急所。司馬睿初定江東,應詹即建議:方之會,去此不遠,宜選都督有文武經略者,遠以振河洛之形勢,近以為徐豫之藩鎮。綏集流散,使人有攸依,專委農功,令事有所局。”書》卷二十六食貨誌]東晉立足江東,但仍以收複中原為號召,故經營壽守而言,可為淮西重鎮,以進取而言,可與中原形勢相呼應,且兩淮間為流民所集,招集安撫,意義亦大。晉太和四年,豫州刺史袁真據壽前燕,前燕、前秦同時出兵救援,晉大司馬桓溫率軍擊破前秦援兵,攻破壽複壽參軍伏滔隨恒溫至壽陽,以淮南屢叛,遂著《正淮論》言壽重要曰:“彼壽陽者,南引荊汝之利,東連三吳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過七百;西援陳許,水陸不***有江湖之阻,內有淮淝之固。龍泉之陂,良田萬頃之貢,利盡蠻越。”書》卷九十二伏滔傳]苻堅伐晉,前鋒已拔壽陽,但就在壽陽附近的淝水,謝玄所率晉軍擊破前秦軍隊,收複壽陽,前秦經此一敗,頓成崩潰之勢。東晉末,劉裕拓河南,綏定豫土,割揚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屬豫州。”書》卷十四地理誌上]僑立豫州,治壽陽,作為北伐中原的一個前進基地。王鎮惡、檀道濟趨許洛之師即由此出發。劉宋時期,無論是北伐還是北伐失敗後收拾殘局,壽陽都顯示出了它作為淮西一方重鎮的地位。蕭道成代宋自立,北魏即發兵來攻,壽陽是其主攻方向之一。蕭道成以垣崇祖為豫州刺史,鎮壽陽,他對垣崇祖:“吾新得下,索虜必以納劉昶為辭,侵犯邊鄙虜之衝,非卿無以製此虜也”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齊紀一]蕭齊末年,豫州刺史裴叔業以壽北魏,北魏發兵接應,壽陽並淮南之地遂入於北魏。梁趁北魏內亂,收複壽陽及淮南之地,“侯景之亂西魏趁利南進,壽陽及淮南之地又入於東魏。陳太建五年,吳明徹北伐,收複壽陽,陳主為之下詔曰:古之都會,襟帶淮引河之者安,是稱要害。”書》卷九吳明徹傳]吳明徹兵敗後,壽陽連同整個淮南又被北周攻占,陳人不得不憑江而守,形勢極其不利。

五代時,後周世宗征南唐,攻壽州近三年而不能克。後來南唐壽州守將以望斷援絕而降。壽州一降,江北諸州次第風靡。宋金對峙時,金兵南下江淮,壽州每為極衝。呂祉言:“淮西,建康之屏蔽淮西之本源也則出合肥、據曆陽,建康不得安枕矣。”祉《東南防守利便》之江淮表裏論]

渦河為中原與江淮間的又一條重要交通線。渦河與淮河的交彙口曰渦口。鳳陽正對渦口,擋渦河之衝。南北對峙之際,鳳陽與壽為淮西重鎮。鳳陽在南北朝時為鍾離郡。南朝劉宋失淮北諸州之後,隻得憑淮河而守,鍾離正檔自許洛方向南下之衝,北魏每次南下,鍾離都是其主攻方向之一。梁末,鍾離與壽入於東魏。宋金對峙,金人立劉豫於中原華製華。宋紹興六年,劉豫侵淮西,朝議yù棄淮保江。樞密使張浚力反之南諸屯,所以屏蔽大江;使賊得淮南,因糧就運,以為家計,則長江之險與敵共有,江南未可保也。淮東宜於盱眙屯駐,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於濠、壽屯駐,以扼渦、穎運道。”資治通鑒》卷一一七]濠州即鳳陽二州分別控扼渦、穎二口,為扼守淮河的關鍵。紹興十一年,張浚、劉琦、楊沂中三大將之兵敗於濠州,宋廷遂決計議和。

淮河下遊主要支流有泗水,泗水亦曰清河。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經兗州、濟寧、徐州、宿遷,在淮安附近彙入淮河。淮河下遊河道變遷很大,特別是黃河改道,奪汴、泗等河而入海,故今之泗水、淮河已非當年舊貌。泗水入淮之口曰泗口,亦曰清口、淮口。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西晉王濬攻吳,杜預曾寫信鼓勵他直搗建康以滅吳,然後,“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治通鑒》卷八十一晉紀三]根據杜預書信中所提示的線路,王濬水師可由建業?直駛洛陽,可知汴、泗二水藉淮河而連通黃河、長江兩大水係應該是比較早的事;桓溫、劉裕北伐,都曾開通泗水水道;隋煬帝開大運河,也利用了汴、泗二水。

淮河下遊重鎮主要有淮安、盱眙,扼守淮泗水路。淮安在東晉南朝時為山陽郡,隋唐及宋代時為楚州,元明清時稱淮安。曹魏黃初年間,魏主曹丕親率水軍循蔡等水入淮而至廣陵,舟師即由淮安而南。東晉南朝均以淮安為重鎮,祖約、劉隗、荀羨等將先後鎮守其地。東晉太元三年,前秦大將彭超建議苻堅:“願更遣重將攻淮南諸城,為棋劫之勢,東西並運,丹陽不足平也。”治通鑒》卷一百零四晉紀一十六]苻堅從之,遂發兵攻淮陽、盱眙。劉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失敗後,山陽太守蕭僧珍悉斂百姓入城,築堤蓄陂水魏兵至時,決堤灌之。魏軍經過山陽,未敢攻城。劉宋泰始年間失淮北諸州,北魏將山陽、彭城一帶經營成南逼江淮的一個基地,南朝再謀北進,形勢已很不利。陳代吳明徹北伐圍攻彭城時,周將王軌輕兵南進,襲據清口,切斷了陳軍歸路,明徹遂敗。宋室南遷,倚江淮以屏蔽東南,山陽的地位再次重要起來。吳表臣曰:“山陽控扼之地,失之則無以屏蔽淮東。”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二江南四]徐宗偃亦曰:“山陽南北必爭之地也,我得之,可以進取山東;敵若得之,淮南不能以朝夕固也。”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二江南四]大運河道經淮安,故元、明兩代均設重臣、置屯軍以經略之。元末農民起義時,元將董搏霄守泗州,曾建議元廷增戍淮安:“淮安為南北噤喉,江淮要衝之地,其地一失,兩淮皆未易複也。則救援淮安,誠為急務。”史》卷一百八十八董博霄傳]

盱眙為淮東一方重鎮。盱眙在秦末一度是楚懷王的都城。東晉時,羌人姚襄在淮南擊破殷浩之軍,進屯盱眙,晉廷不能製。東晉太元三年,前秦將領俱難等攻陷盱眙,直到淝水之戰後,東晉才收複盱眙;義熙年間,晉廷置盱眙為郡,劉宋時因之。劉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失敗時,盱眙太守沈璞以盱眙地處衝要,乃繕城浚隍,積材穀,儲矢石,為城守之備;北魏南進時,淮河一帶郡縣守宰多棄城逃走,沈璞堅守盱眙;輔國將軍臧質軍潰後,亦率餘部入盱眙,二人合力堅守盱眙,魏主拓跋燾自瓜步北撤途中,親自指揮強攻盱眙三十餘rì而未能破城,隻得燒攻城器具而走,顯示出盱眙在淮東地區確為一方重鎮。北魏退去後不久,劉義隆即以其弟劉義恭為南兗州刺史、驃騎將軍,都督十三州諸軍事,移鎮盱眙,以重振江淮地區殘破的防禦體係。次年,劉宋撒南兗州並入南徐州,另置淮南都督,駐盱眙,開創屯田,應接遠近。

彭城為淮北根本。彭城附近眾水彙集。泗水從彭城附近流過。泗水向西北上溯,開巨野澤可入黃河,南流途中又彙納汴水等河流。隋以前,汴水在彭城附近彙入泗水。劉裕滅後秦之後南歸,舟師自渭入河,又開汴渠,自河入汴,遂歸彭城則在邳州附近彙入泗水入泗水之口曰雎?清口。沈攸之攻彭城不利,即敗於雎?清口。

彭城可是四戰之地,為曆代兵家所必爭。彭城在楚漢之際曾為西楚霸王項羽之都。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際,徐州乃紛爭之地,陶謙、劉備、呂布曾力爭徐州。孫權一度也想攻取徐州,但呂蒙以徐州“地勢陸通,驍騎所騁”,且地近許洛,雖攻取之曹必全力來爭,不如襲取荊州,全據長江。治通鑒》卷六十三漢紀五十五]

南北對峙形勢下彭城的地位更加重要。在江淮防線的幾個層次中,長江翼蔽江南,淮南翼蔽長江,淮北翼蔽淮南。而在淮北地區,實以彭城為其根本。彭城地近中原,又介南北之間,水陸交通便利,可為戰守之資。蘇軾論彭城地位曰:“徐州為南北襟要,京東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麵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裏,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延敵,真若從屋上建瓴水也。”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江南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