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昂,摩拳擦掌,仿佛勝利在望。隻有孫武沉思不語,靜坐一旁。
闔閭見狀問道:“將軍以為如何呢?”孫武起身答道:“大王和諸位所談,固然不錯,以吳國現在的實力看,是可以伐楚,但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還要做到知己知彼。吳國雖然具備一定的實力,但還不足以攻必克,戰必勝。楚國自從殺了奸臣費無忌以後,民心安定,又連年糧食豐收,儲備也一定很充足。楚國的軍隊也有著很強的戰鬥力。”孫武精透地分析了吳楚雙方的國情、民情、軍情,最後說:“要想做到出師必勝,絕不能僅靠士氣和勇猛,以及實戰時的運氣,必須在戰術上有必勝把握。”
孫武以吳楚彼此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的精辟透徹的分析,使闔閭和眾臣都深感佩服。孫武說:“我以為現在最重要的是設計使楚國的群臣之間發生矛盾,相互猜疑。堅固的堡壘,在內部容易攻破,進而使楚國發生內亂。另外,也可以派一部軍隊,到楚國的邊境地區,打一些小的戰役。這樣做一是使楚國受到騷擾,同時也可以向其他諸侯顯示吳國的力量。”
公元前406年,吳楚兩國爆發了一場大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孫武非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孫武針對楚國的情況,以及吳國的實力,製訂出一套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在糧草的準備和調兵遣將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
楚國得知消息後,也作了充分的準備。楚王命沈尹戍全麵分析了吳楚兩國軍隊的情況,並預測開戰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局麵,在全麵分析預測的基礎上,擬定了克敵製勝的策略。
沈尹戍命手下大將囊瓦,率兵陣守漢水南麵,主要控製戰船,防止吳軍偷襲。自己率精兵兩萬,繞道吳軍的後方,燒毀吳軍戰船,然後乘亂襲擊吳軍。戰鬥開始後,囊瓦迅速過江從正麵向吳軍發起進攻,這樣一來,吳軍就處於左右受敵,背水一戰的不利境地。
沈尹戍根據己方所處的地勢,所采用的這種戰術,可以說是製勝良策,如能實施,必能大敗吳軍。然而,孫武早已料定沈尹戍會這樣做,就將計就計,等囊瓦發現已太晚了。在吳軍的兩麵夾擊下,楚軍實在難以抵擋,死傷無數。楚軍大敗,吳軍獲得全勝。
十幾年的戎馬生涯,孫武為吳國的興旺強盛,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在伐楚的戰爭中,更是功高蓋世。戰爭結束後,吳王闔閭大宴君臣,論功行賞,封官晉爵。闔閭征求眾臣意見,誰的功勞最大,眾臣一致認為首功非孫武莫屬。眾臣們推舉,正合吳王心願,所有受賞的獎臣中,孫武是賞賜最豐厚的。
然而,出乎吳王闔閭的預料,孫武對於吳王給自己的封賞堅決不受,而後又提出辭呈要告老還鄉,解甲歸田。對此,眾人都大惑不解。功成名就,厚祿高官,不但能夠耀祖光宗,還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是許許多多人的畢生追求,孫武卻將這些看得十分淡漠。那麼,孫武所追求的是什麼呢?在給吳王闔閭的辭呈中,他說道:“臣本是鄉野之人,承蒙大王厚愛,深感榮幸。吳國的強盛,征戰的業績,我隻是盡了一點作為臣子應盡的義務,高官厚祿,實在不敢領受,這些戰功、政績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繼續留在大王身邊,恐怕誤了大事。請求大王恩準,讓我回歸田園,過清靜平淡的生活。”
經過十幾年的朝夕相處,孫武的為人和不貪功不爭名的高貴品質,使闔閭十分敬佩。現在,江山坐定,萬象升平,闔閭實在不願孫武此時離開。於是,派伍子胥前去勸說挽留。怎奈孫武去意堅決,任憑伍子胥勸言說盡,終不能使孫武回心轉意。孫武說:“你知道我對功名官祿看得很淡,當初是您的誠意和友情感動了我,才來協助大王成就業績,如今這些都已經實現了,我又年老體衰,請替我在大王麵前請罪,我將永遠記住你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