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話症還有個“遠親”,那就是“休止”。有這種毛病的人,說話就像雷雨天裏胸半導體收音機,聲音來去不定。也許開場白相當精彩,語句滔滔不絕,宛若遊魚一般流暢自如。但是演講即將結束時,語言的源泉突然枯竭,下麵聲音飄然逝去,像魚兒無力地掙紮在沙灘上。 本來正是該達到最高峰的時候,聲音卻像一塊酥餅落地,四分五裂了。
4.僵硬的嘴唇
即使你專門學過“讀唇”,也未必能弄懂那種說話含糊不清的人說些什麼。因為這種人說話時,你很難看出他們的嘴唇有什麼動作。
某教區內的信徒都抱怨他們的牧師:“一個禮拜裏六天看不見他,到了第七天,終於見到了他,卻又聽不清他在說什麼。”這個牧師是個說話吞吞吐吐的人。
這種人和低語者一樣,好像他們在告訴你秘密時還要向你保守秘密。他們的嘴唇懶惰,不願張得大點,致使他們總是表達不清楚。在他們僵硬的嘴唇裏,字句都被黏到一塊。吞吞吐吐地出不來,有時把整個字詞都給吞下去了。
請再次麵向鏡子做些語言練習,要是你說話時嘴唇幾乎不動,那你肯定有說話含糊不清的毛玻請聽聽阿登·納什的千方百計:
“我確信大家在畢業或注冊之前,都應該學會高聲講話,要聲音朗朗,口齒清晰。”
“那種口齒不清的支吾,會擾亂我的聽覺。”
“咬字不清,聲音混濁,含含糊糊的語言會造成可怕的錯誤和誤解。”
“不論你說話有什麼口音,要表現出你的男子氣概,並保證語意清晰,這是最基本的事情。”
“你隻需把堵在嘴上的毛巾拿出來就行了。”
有個處方也許比納什先生的還要簡單,那就是“生動活潑地講話”。
5.沙啞的嗓子
呼吸方式的錯誤,不僅會導致低語和說話支吾,還可能使你說話費力。
一個沒有用正確呼吸來幫助的聲音,就像一部以最大馬力艱難爬行在陡峭山坡上的老爺車。越爬越慢,越爬越慢,伴隨著不停地搖擺顛簸,最後終於停住不動了。
這種未利用呼吸的聲音隻要說話一多,就會變得粗糙沙啞。如果你說話時喉嚨很容易產生疲勞感,老是需要清嗓子或者你的嗓子長年嘶啞不愈,而你既沒感冒,也不抽煙,醫生診斷也說明你的喉嚨並無疾病,那就可以確定地說你是沒有正確地運用呼吸來幫助你發音。結果你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含混、沙啞、粗硬,當你講話時,不僅你自己,連你的聽眾也會感到喉嚨很不舒服。
6.單調的聲音
正常的說話聲音,應能包括12至20個音符的音階(職業演員、歌唱家能達到36個音符)。而有些人卻很不幸,他們隻能達到5個音符。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的聲音聽起來可能像一個沒有關緊的水龍頭,隻能發出“嘀、嘀、嘀”的漏水聲或者是像一隻節拍器的聲音“嗒、嗒、嗒”。你一說話,正好催人入睡。
常有些商業人士來向我訴苦:“隻要輪到我講話,人們臉上總是露出一種遲鈍、困倦的神情。”其實,你硬要別人來聽你無休止“嘀、嘀”,“嗒、嗒”,又怎麼能怪人家要發困呢?就算是希臘神話中的怪物“晨眼獸”,也不能在這種聲音裏保證清醒地睜著眼睛。沒有音調的變化,沒有色彩的搭配,隻能是單調、單調、單調。
怎樣檢查出你的聲音是否單調呢?不妨選一段報刊上的文章大聲朗讀,看看你的聲調能不能隨著文章內容的起伏而抑揚頓挫。你的聲音是生氣勃勃、有光彩、有韻律,還是毫無變化,平板呆滯、千篇一律地無升無降?
還是錄音機能最忠實地描繪出你的聲音形象。自己錄一段話,倒回來仔細聽,並且假想你是在聽收錄音機裏一個陌生人的聲音。然後公正地判斷一下,你是否喜歡這個聲音。
7.不適當的速度
從各方麵看,肯尼迪總統應算得上是個優秀的演說家,不過有時候他也會說得太快,讓聽眾喘不過氣來。正好相反,詹森總統說話卻總是拖拖拉拉,經常是還沒講完眼前的難題,新的國際危機又出現了。
說話速度太快,會使聽眾聽不懂你的意思,甚至會讓聽眾喘不過氣來。要是說得太慢,聽眾則根本不耐煩聽你說完。適當的說話速度大約是每分鍾120個字到160個字左右。朗讀的速度一般比平常說話要快一點。當然,說話速度並非一成不變,因為說話時的思想,情緒肯定會影響到說話的速度。句子的停頓、快慢的變化都是豐富語言表達效果的手段。
請你高聲朗誦下麵這段斯蒂芬·懷斯的演講詞,並且用手表計算時間,讀到60秒時立即停止,在你念到的最後一個字上做個記號。
林肯一生中受到過無數的誹謗和中傷,但事實證明,一個人一生中受的誹謗並不能顯示他的生命是否有價值,更不能據此預見曆史的裁判。這樣看來似乎偉人的偉大可以從他們生前受到的否定預見出來,但當一個酷似林肯的人出現時,我們應該承認他、尊敬他,而不是故意否定他。認為林肯的精神已經消失,再也不會複出,並以此作為緬懷林肯的方式,是再糟不過的了。另一種類似的想法是假設新的林肯永遠不會出現。
林肯已經成為我們衡量人生價值的準繩,我們還以是否接進於亞伯拉罕·林肯來確定我們對一個人尊敬的程度。其他的人也可能在人格上像他,接近於他,但林肯仍然是用作衡量和評價的最終準繩。
要是到60秒時,你還沒念到“新的林肯永遠不會出現”,那麼就說得太慢了。要是你已經念到了第二段中間部分,你可能就讓人聽不清了。因為說得越快,就越可能含糊不清。如果失去了平穩順暢的要求,聽上去聲音就會像莫爾斯電碼,或者像用78轉的速度放33轉速的唱片一樣。
相反,如果你1分鍾說不到110個字,那麼,最適合你的工作就是去做保姆,因為你肯定能毫不費力地讓你的聽眾沉沉入睡。
8.口頭禪
你見過這種人嗎?他們的話語裏老是夾著“你知道吧,你知道吧”。沒完沒了,你非得緊咬嘴唇才不致煩得喊出聲來。
口頭禪的花樣很多。有的開口“這個”,閉口“那個”;有的總是“我說……他說……”。有一次,胡伯·哈福瑞在電視訪問中的談話,在40分鍾的時間裏,共計聽到了36次“我相信”。可觀的數字!
有些不含實際意義的聲音,像“氨“哦”也會變成一些人的口頭禪。奧列佛·溫德·赫姆斯說過:“千萬別在談話中使用那些可憎的‘哦’字,這一點請你銘記在心。”
如果備有錄音機,可以把你自己在電話中的交談錄下來。重新聽過以後,你就能檢查出自己是否也有那些累贅的口頭語。隻要提高警惕性,你就能防止自己在交談中濫用它們,並且認識到這些口頭禪在交談中是多麼令人厭煩,索然寡味。
9.動作過多
說話時附帶一些不適當的動作也會破壞說話效果。例如坐立不安、擰眉、揚眉、皺鼻子、擠嘴角、摸耳朵、扯下巴、咬嘴唇、撓頭發、晃腿以及珠子、鉛筆、領帶、手指等等,這還隻是一部分。
1968年,參議員尤金為競爭民主黨的提名而在電視上露麵時,攝像機的鏡頭大部分時間集中在他的頭部和肩部。他看上去顯得從容不迫。但是偶爾出現他的全身鏡頭時,大家都看到他的雙手緊張地動個不停。這時,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手上,而他演講的內容反而被忽略了。我認識的一位商業界人士,每當他在公開場合發言致辭時,都把自己的秘書事先安排在聽眾當中,如果他說話時手勢太多,秘書就把鉛筆夾在耳朵上向他發出暗示。或許,你沒資格雇用一個發暗號的秘書,但隻要你時時留心注意,很快你就能自己發現這些破壞你談話效果、盜走聽眾注意力的“小偷”。
10.眼神
當你向別人致意時,握手問候意味著彼此建立了一種身體接觸的交流關係。而“眼神的交流”也是同樣重要的交流方式,用眼神你就可以同他人建立一種關係。收音機、電視機在未接通電流前,隻是個無聲無息的死匣子。但是如果你使用了眼神,你就像打開了電源開關,它能使你與他人建立起這種真正的人際關係。
你的眼神並不僅僅傳遞信息,它還能從別人的眼裏收到信息。“太有趣了!”“真煩人!”“我明白了”“我糊塗了”“我準備好了”“我真想多聽一些”“你把我惹火了”等等,這些你一看就懂。當你說話時,你的眼睛是否也幫助傳達話語?還是躲躲閃閃不敢正視他人?你是否因為看著別人說話感到困窘,就兩眼盯著牆壁、天花板、腳尖或其他什麼?你望著聽眾時,眼裏看到的是一簇簇的人還是一個個的人?
再也沒有比躲開別人的視線更容易讓你失去聽眾了!
也許你的知識和修養並不是那麼出眾,但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生動的聲音來彌補。
你的聲音給別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非常美好的,但也可能相當惡劣。有時,你也許很疲 憊,或者你已經年逾七旬,但你的聲音仍然可以顯得“精力充沛”“青春煥發”。不過,你還是必須警惕聲音也會起反作用。它能使精力充沛的人顯得“困乏”,健壯的人顯得“虛弱”,能使你在成功時呈現出一副“失敗的樣子”,也能使年輕的你聽上去像是垂垂老矣。
人總會衰老。也許當今的美國小姐將來會感激姬絲·露西·李的話,因為她總是說:“你的身段仍然美好如初,隻不過縮了幾英寸。”但你終究會變得這地方鬆弛,那地方褶皺,不是發胖,就是枯幹。我們會放棄騎馬,也不能像現在這樣常常熬個通宵。
因此,不要讓聲音泄漏你的年齡,除非你本來就很年輕。福蘭克林·羅斯福即使在病入膏肓之際,也竭盡全力使他最後的幾次演說顯得年輕而富有朝氣。當溫斯敦·邱吉爾已經雙肩鬆垂,步履艱難的時候,他雄渾的聲音仍然不遜當年。
你的工作是否需要不停地用電話交談?是否需要在那種像汽鍋廠、跳舞廳一樣喧鬧的環境中吸引聽眾的注意?如果那樣你一定要學會如何保護嗓子,否則你肯定不能避免嗓音沙啞。
各種各樣對嗓子的刺激都可能導致沙啞和喉炎。說話用力過度就是其中之一,這常常是由於急躁或在嘈雜的環境中竭力讓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而造成的。
吸煙——無論是自己吸還是周圍的人吸,都會刺激聲帶。
此外,神經上的緊張,用力咳嗽,大笑和不停地清嗓子都可能使嗓子用力過度。如果在這些情況下觀察喉嚨,你會發現聲帶已經從正常的白色變為被激怒的紅色了,因為你迫使兩片聲帶彼此互相摩擦。
要盡量避免用清嗓子來減輕嗓子的煩躁(許多職業演唱家都忌諱喝啤酒和牛奶,因為這兩種東西很容易使嗓子分泌過多的粘液。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嗓子也有痰液的感覺,你就應該在談話前的幾個小時內避免飲用牛奶),你可以試著輕輕咬住舌尖(這樣會促使分泌唾液),然後用咽唾液來代替清嗓子。
更好一些的辦法是喘氣,然後輕咽唾液。這裏有一個練習,叫做“喘氣的小狗”。
你經常能看到狗趴在地毯上,下巴鬆弛,吐出舌頭不停地喘氣。你也學著這樣做,先打嗬欠,直至使自己感到咽喉暢通,口腔、舌頭都鬆弛起來,然後用喉嚨和口腔輕緩流暢地呼氣吸氣。吸進呼出,吸進呼出,你能感覺到清涼的空氣流過舌頭,進入氣管,再循環而回。這時,氣流就把聲帶上的粘液拂去了。這個練習會使喉嚨幹燥,因而做完之後必須吞咽口水。
像這樣呼吸七至八次,再把整個過程重複做十次以上,然後休息。如果需要,一個小時之後再開始做。這個練習聽起來就像一台老式蒸汽機車晃晃悠悠地駛入車站一樣。
如果喉嚨真的生了病,那麼你需要的就不是語言顧問,而是喉科醫生了。
要是患了嚴重的喉炎,醫生會禁止你再說話,他也許還會順便告訴你一位名家的忠告:“喉炎患者不僅不能進行一般的說話,就連微聲低語也要避免。”從上述章節中,你已經知道:“缺乏呼吸輔助的低語,隻能增加喉嚨嘴唇的負擔。”
醫生還會再加上一句:“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抵製吸煙對你的誘惑。”
為了避免喉炎的威脅,當感冒病毒由鼻腔竄進咽喉再侵入胸腔時,你應該提前盡量避免說話。如果在這時你說話過度,很可能會導致咽喉長出息肉甚至腫瘤。
當你接受外科手術,割掉聲帶腫瘤之後,更要遵循“沉默就是金子”的戒律。然而不幸的是,有許多人並沒有認真聽從醫生的勸告。在手術後的數周內不甘於絕對寂寞,結果他們的聲帶遭到了無法挽回的損傷。
如果你想避免喉炎,應嚴格遵循上述有關呼吸輔助的指導。你這樣做了,就會發現喉嚨的沙啞和疼痛就像臘月裏的蜉蝣一樣少見了。
二、逢人隻說三分話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布。老於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隻說三分話,另外七分不必說。不該而已,絕不是不誠實,絕不是狡猾。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話都不可以說得太滿。有的時候說三分話,可以使一件事情促成。而有的時候將話說得太慢了,會讓整個事情變得事與願違。這之間有個度的衡量,如果把這個度把握好了,會避免很多沒有必要的事情的發生;如果這個度過大了,事情往往會變得很糟糕。所以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把握好這個度,將說話的藝術提升到最高的境界。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但是很多的事情就是因為這三分話,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留住七分,講出三分,隻守不破,這才是說話的一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