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接受妊娠早期,孕婦對妊娠的感受僅僅是停經後的各種不適反應,並未真實感受到“胎兒”的存在。隨著妊娠進展,尤其是胎動的出現,孕婦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存在,出現了“築巢反應”,計劃為孩子購買衣服、睡床等,關心孩子的喂養和生活護理等方麵的知識,給未出生的孩子起名字、猜測性別等,甚至有些孕婦在計劃著孩子未來的職業。
妊娠晚期,因子宮明顯增大,給孕婦在體力上加重負擔,行動不便,甚至出現了睡眠障礙、腰背痛等症狀,大多數孕婦都期盼分娩日期的到來。隨著預產期的鄰近,孕婦常因嬰兒將要出生而感到愉快,又因可能產生的分娩痛苦而焦慮,擔心能否順利分娩、分娩過程中母兒安危、胎兒有無畸形,也有的孕婦擔心嬰兒的性別能否為家人接受等。
4.情緒不穩定孕婦的情緒波動起伏較大,可能是由於體內激素的作用。往往表現為易激動,為一些極小的事情而生氣、哭泣。可能是這星期能接受的事情,下星期會覺得忍受不了,常使配偶覺得茫然不知所措,嚴重者會影響夫妻間感情。
5.內省妊娠期孕婦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變得專注於自己及身體,注重穿著、體重和一日三餐,同時也較關心自己的休息,喜歡獨處,這種專注使孕婦能計劃、調節、適應,以迎接新生兒的來臨。內省行為可能會使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員感受冷落而影響相互之間的關係。
(二)孕婦的心理調節
美國心理學家魯賓(Rubin,1984)提出妊娠期孕婦為接受新生命的誕生,維持個人及家庭的功能完整,必須完成4項孕期母性心理發展任務。
1.確保自己及胎兒能安全順利地渡過妊娠期、分娩期為了確保自己和胎兒的安全,孕婦的注意力集中於胎兒和自己的健康,尋求良好的產科護理方麵的知識。如閱讀有關書籍、遵守醫生的建議和指示,使整個妊娠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況;孕婦會自覺聽從建議,補充維生素,攝取均衡飲食,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等。
2.促使家庭重要成員接受新生兒孩子的出生會對整個家庭產生影響。最初是孕婦自己不接受新生兒,隨著妊娠的進展,尤其是胎動的出現,孕婦逐漸接受了孩子,並開始尋求家庭重要成員對孩子的接受和認可。在此過程中,配偶是關鍵人物,由於他的支持和接受,孕婦才能完成孕期心理發展任務和形成母親角色的認同。
3.學習為孩子貢獻自己無論是生育或養育新生兒,都包含了許多給予的行為。孕婦必須發展自製的能力,學習延遲自己的需要以迎合另一個人的需要。在妊娠過程中,她必須開始調整自己,以適應胎兒的成長,從而順利擔負起產後照顧孩子的重任。
4.情緒上與胎兒連成一體隨著妊娠的進展,孕婦和胎兒建立起親密的感情,尤其胎動產生以後。孕婦常借助撫摸、對著腹部講話等行為表現她對胎兒的情感。如果幻想理想中孩子的模樣,會使她與孩子更加親近。這種情緒及行為的表現將為她日後與新生兒建立良好情感奠定基礎。
(李翠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