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萬裏長城(2)(3 / 3)

而此刻戚繼光的騎兵再恰到好處地殺出,痛下殺手,5萬蒙古精銳前有地雷,後有追兵,自然難逃覆滅的命運。

此三戰之後,蒙古各部王侯再也不敢到戚繼光駐地挑釁,但零星的跨境搶劫事件還是間或發生,為了有效打擊蒙古散客搶劫以及更快捷地傳遞軍情,戚繼光還帶領軍兵修複了萬裏長城,長城修好之後,戚繼光給每座敵台配置了守台軍。還寫了《守哨條約》,讓各台官學習,時刻提高警惕。又規定傳烽火之法,如有敵情,傳烽火為號。為便於守台軍士記憶,他把各種敵情信號編成通俗順口的《傳烽警報》法,讓守軍背熟。這樣,一有警報便可很快傳遍薊州防線。經他一番布置,長城內外,固若金湯。

雖然敵人不敢來,但這明顯還不是戚繼光的最終目的,戚繼光要讓韃子不想來,連來這個念頭都不敢動,於是他經常將長城關塞上的士兵集中起來,多達十餘萬人進行軍事演習,和以往的演習操練不同,他把手下分為兩派,各出奇某,互有攻守,這就是現代紅藍兩軍對陣演習的最初模板。

隻是自己練著高興是不過癮的,戚繼光還十分好客地邀請蒙古各部落的王公酋長來觀禮,結果那衝天的喊聲,炙熱的殺氣讓蒙古客人臉色蒼白膽戰心驚,再也不敢內心深處窺視戚繼光的防區。

戚繼光督師薊遼之前,這裏是飽受蒙古騎兵襲擊的重災區,明政府17年間,撤換了10員大將,還增設昌平鎮,派大將鎮守,以便和薊州遙相呼應,形成戰略掎角之勢,但依然於事無補。

直到戚繼光上任,這種局麵才根本改變。結果戚繼光在薊州總兵的位置上一幹就是16年,這16年,是他人生最為得意的16年,也是他的靠山加搭檔張居正最為得勢的16年,張居正不僅前後委派戚繼光的好友譚綸、自己的得意弟子劉應節、梁夢龍先後和他搭班子,還把一切不聽從戚繼光管教的官員全部調走,使得戚繼光得以安心軍務,盡心為國效命。

這固然是張居正知人善用的原因,但戚繼光能夠跟曆任文官老大相處和諧,他的交際手腕可見一斑。

要知道明朝文官地位在武將之上,所以兩者的關係一般都是極其緊張的,正所謂“文視武如奴婢,武視文如寇仇”。

在此舉個例子說明文武之難以相處。

比如在戚繼光之後最為著名的遼地邊臣袁崇煥,他就是個文官。他手下有個大將叫滿桂。論級別,二人同級,隻是因為袁崇煥是文臣,所以滿桂才為其下屬。

滿桂在綏遠大戰中,為袁崇煥出生入死,立下蓋世功勳。

按理說,兩人關係應該不錯,可是到了寧錦戰役的時候,滿桂隻是不太聽話外加頂嘴,袁崇煥立刻就把他掃地出門。後來到了北京戰役的時候,滿桂被關寧軍的潰兵射傷了,滿桂就想也不想地一口咬定是袁崇煥指示的。還在大殿上當著崇禎皇帝、孫承宗和其他閣臣把盔甲解開,指著自己的傷口投訴袁崇煥這也是袁崇煥下獄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事後證明滿桂好像是錯怪袁崇煥了,但這個事件也足以說明袁崇煥和滿桂之間的矛盾和誤會已經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也充分說明了文臣武將關係的水火不容。

所以從這十六年的相安無事中,也可以看出來與其說是張居正罩著戚繼光,倒不如說戚繼光熟諳為官之道,八麵玲瓏,四處逢迎,才使得自己的才幹不至於在官場爭鬥中內耗掉。

經過戚繼光的苦心經營,長城內外穩如磐石,邊塞一片太平景象,京城的安全得到保證。

加官“太子太保”,後又加官“少保”。這是明朝武將的最高榮譽,後世的“戚少保”稱謂就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