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敵人就在眼前,犯下滿世罪孽的惡棍就在對岸,正義之劍已然高舉,又豈能放下,戚繼光回顧了一下周遭將士,多年的征戰早已形成了無聲的默契,對於真正的戰士而言,退卻無疑是天大的羞辱,殺敵才是無尚的榮光,因此所有將士都堅毅地點頭。
首先請命攻橋的是一哨哨長周能和他麾下的三十六員勇士,但由於橋身太窄,他們隻能一個跟著一個發起衝鋒,這難度實在太大,衝鋒中鬼子會射冷箭,到了橋頭,又有武士高舉倭刀伺候,由於無法擺開陣型,隻能是戚家將士一個接一個和一眾倭寇對砍,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抵不過人多,結果血戰了半個時辰之後,一哨猛士全部陣亡。
緊跟著強行攻擊的二哨三十六員猛士也在血戰之後,陣亡大半,此刻戚家軍第一次出現騷亂,一座小小的石橋似乎變成了難以翻越的五指山,因絕望而產生的死亡恐怖使戚家軍第一次軍心動搖。
更為要命的是,二哨剩餘的三個士兵因為前進無望開始主動後退,這在軍紀嚴苛的戚家軍中是第一次出現,戚繼光知道這樣的苗頭一旦擴散將會演變成無法收拾的慘敗,更嚴重的是將士們的信心將會徹底動搖,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能指望他和成功有什麼交集嗎?
戚繼光此刻殺氣陡現,雙眼充血,手持寶劍將後卻的三名士卒親自斬首,然後神威凜凜,朗然高喝:
戚家將士,隨我殺敵,我戚繼光不退,任何人不得退,我戚繼光戰死,所有弟兄需為我報仇。
話畢,提著銀槍衝向橋頭,看見大帥視死如歸,戚家將士立刻重獲了勇氣,玩了命地跟著戚繼光發起衝鋒。
奇跡永遠屬於勇者,戚繼光身臨矢石,戚家將士死命衝鋒,終於衝過了對岸,在敵人大亂之際擺好了三才陣,對著鬼子展開了最為猛烈的報複。
兩千多倭寇被當場擊斃,剩餘鬼子開始瘋狂逃竄,但殺紅了眼的戚家軍不待主帥下令,便死命追擊,為了給陣亡的弟兄報仇,也為了給剛才的膽怯雪恥,結果最後一股倭寇實在跑不動了,逃到一片瓦窯裏負隅頑抗,不是他們不想投降,而是他們知道,戚家軍不會接受投降,他們放棄了活的奢望,但他們希望在去黃泉報到的路上能拉上兩個戚繼光的手下當做同伴,安慰一下極度不平衡的心態。
但他們明顯低估了戚家軍的智商,看見鬼子都鑽進瓦窯裏,戚家軍將士開始主動地砍柴割草,點著了全部往瓦窯裏扔,愣是把這幾百鬼子全部燒成焦炭。
林墩之戰,戚繼光斃敵四千,斬首二千零二十三級,而戚家軍陣亡九十人。
這是戚家軍在整個抗倭史中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戰後戚繼光拒絕了興化百姓為他建生祠的請願活動,也謝絕了一切地方官員的宴請,而是對著小橋,親著素服,伏地大哭,祭奠戰死的將士。
曆經此役,戚家軍傷病情況十分嚴重,到了必須修整的程度,因此總督胡宗憲聞訊後嚴令戚家軍返回浙江,沒有半點回旋餘地。
離開福建的那天晚上,戚繼光扶著一塊巨石喝得酩酊大醉,淚灑於此,他知道隻要休整半月,就能徹底解決福建倭寇,但領導的命令無法違背,他傷心痛心但又心有不甘,他指天發誓,我戚繼光一定再返福建,蕩平倭寇。
而那晚陪他沉醉的巨石,至今還陳列在福州於山之上,名曰醉石。
很多當地豪門都想在醉石旁邊數一豐碑,以彰戚繼光之功,但都被戚繼光婉言回絕。
軍師徐渭聽到此事,不勝慨慷,
立碑刻石,旌揚己功,傳諭後來,多少人夢咩以求之事,戚繼光居然毫不介懷。不由得記起舊事,
當年晉朝杜預為後世留名,常言:‘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穀乎!”
唐顏真卿刻姓名於石,或置高山之上,或沉大洲之中,雲‘安知不有陵穀之變耶’。
可笑的是,盡管杜預和顏真卿都作了萬全之備,千載之下,其碑卻皆已湮滅無蹤,不複能見,卻身由己立,名因人成,豈可仗石頭所賜。
僅此一事,戚繼光必流芳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