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體育霸主地位受到嚴峻挑戰(3)(1 / 3)

1988年後,失望的情緒籠罩了美國田聯。摩西是美國兩塊奧運金牌獲得者,也是400米欄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他和幾個運動員合作,在田聯內部創造了一個反興奮劑組織,簡稱TAC。麵對重重的困難,這個協會成功地起步了。接踵而來的是許多運動員被查出藥檢陽性,然後受到了相應處罰。但隨後絆腳石開始出現,資金開始短缺。於是每年例行的藥檢次數減少了,同時規定凡是在藥檢定點外120公裏訓練的運動員可以免於藥檢。這項規定一出,馬上有一半的運動員將訓練地點遷離到121公裏以外。終於,1990年,摩西和4名骨幹同事集體辭職了。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召開了。藥檢工作雖沒有重大進步,但是由於堅持突然性藥檢,那屆奧運會上使用興奮劑的行為比較平淡。但是同樣平淡的是運動員的成績。再也見不到喬伊娜和劉易斯那樣令人激動的選手了。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調查,到悉尼之前,亨特就連續4次被查出藥檢陽性。按規定,他根本沒資格進入美國隊。而與他有類似情況的美國運動員有13人。這13人在1996到2000年之間都曾藥檢呈陽性。最後,這些人的名單也沒有被曝光。奧委會主席羅格後來評論道:“這件事情最糟糕的後果,是我們對其他無辜的運動員也都產生了懷疑。”

悉尼奧運會醜聞後,美國創辦了美國反興奮劑機構。但這個組織的800萬美元的預算中,隻有一半被用來從事藥檢和處罰相關的工作。而且2002年,接受其藥檢的運動員隻有4700人次,按規定應是1.5萬。突然性的藥檢隻占總比例的40%,而國際通行的慣例是70%。而且越是接近世界大賽,一些名聲響亮的運動員接受的藥檢,尤其是突然性藥檢的次數就越少,甚至沒有。這些人包括:莫裏斯·格林,蒂姆·蒙格馬利,以及女飛人瓊斯。

禁藥在美國已成為一種文化,即便這些禁藥對運動員的健康是一種摧殘。對此要負責的不僅僅是運動員本身,美國奧委會和美國田聯難辭其咎,甚至國際奧委會和國際田聯對美國的縱容態度也應當受到批評。美國可以對禁藥問題保持沉默,但它的一些優秀的運動員們也在默默地離開人世。喬伊娜,漢城奧運會上的女主角,100米和2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38歲便離開了人世。吉姆·加拉赫,1984年和1988年奧運會800米冠軍,也是在38歲就死去。雖然加拉赫生前一直否認自己服用過禁藥,但人們沒忘記與加拉赫師出一門的三級跳選手威利·班克斯在創造了世界紀錄之後,脫口而出的是:“哇噻,那些東西還真管用啊!”

跟不上腳步的美國女網

有人說,阿加西的離開將預示著網壇“美國時代”的結束,這似乎並不關乎美國女子網壇的終結,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國女網幾乎在未發出任何訊號時,就靜默地沉寂了。美國女子網壇有它曾經的輝煌,那些名字曾一連串地刻在大滿貫的獎杯上,不曾被忘懷。

比利·簡·金,曾奪創記錄的20次溫布爾頓冠軍(6單打、10雙打、4混雙)和4次美網公開賽冠軍,而且是唯一一個在四大滿貫比賽中都拿過單打冠軍的女網選手。1973年,她在一場被稱為“性別大戰”的比賽中擊敗男子網球明星裏格斯;20世紀80年代,又公開宣稱自己是位女同性戀者。2006年美網開賽的日子,美國網協國家網球中心為了紀念一個傳奇,又為自己增添了一個稱呼,“美國網協比利·簡·金國家網球中心”。

金夫人曾為美國女網奏響了跨越時代的絢麗樂章,之後,從冰美人埃弗特到才女奧斯汀,從塞萊斯到卡普裏亞蒂,從達文波特再到威廉姆斯姐妹,乃至美籍女金剛納芙拉蒂洛娃這些來自美國的硬朗朗的名字全部鐫刻在了世界第一個網球史上,WTA曆史上15個世界第一的席位,美國便占據了8席。

那時,美國一直持續在世界前十灌輸著他們的人力,無論一統天下還是分庭對峙的時代,美國球員都是不可或缺的強勁對手。

然而如今的美國女網異常冷清,今天留下的成績都是過去的餘溫。大威打的比賽逐漸變少了,妹妹小威同樣如此。美國網協曾考慮為了票房和收視率頒發一張外卡給小威。然而在此之前,小威已經拿著外卡參加了西部銀行精英賽,然而貓步比步法更熟練的小威已經不能重演複出便奪得澳網大滿貫的壯舉了。

許多冠軍都是在獲得榮譽之後失去了興趣、喪失了野心。博格是這樣、韋蘭德是這樣,威氏姐妹也是這樣。美國網協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球員們依舊保持對網球的興趣。

對於未來,美國網壇雖然也是疑慮重重,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大過對現役球員的無奈與失望。“雖然下一階層的球員沒有在成績上迅速跟上,但我們仍然有些天賦球員正在錘煉,即使這樣的後備力量也不算太多。其實,在女子網壇,從為人所知到成就大業,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