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道祖明道請聖僧,卻話西途二心時(1 / 3)

經此一役,天界損失巨大,其後三日,空中蒸騰的紅霧才算散清。

淩霄寶殿上,各路上仙分列兩旁,靜默著不敢吭聲。玉帝勃然大怒,冕旒上那瑩白的十二串玉珠,隨著他的震怒左右晃動,“虛空界大開,萬物生神法相遺失,祭殿破塔,萬花神殿俱毀,如今更有兩個妖猴禍亂天宮,列為仙神皆是天定真君,到底作何感想,以至這天庭失守,破敗不堪!”

殿上瞬間嘩然,眾仙竊竊私語,卻無人敢出得列來諫言。

玉帝見狀更加紆鬱難釋,又恰巧,“轟”的一聲巨響,自東北方向滾滾而來,幾乎震得淩霄寶殿顫了一顫。玉帝震怒,猛拍桌案正要發威,卻見殿下齊齊拜道,“玉帝息怒。”

玉帝無奈,遙遙瞪了眼跪拜的李靖,又看向二郎神,“郎少卿,此次捉拿妖猴,你當立首功!你且說說,該如何處置?”

楊戩後脊生涼,任憑額間汗水滴淌,“回玉帝話,小仙以為此事尚未查明,當先將二猴羈押看管,待日後探明原委,再行決斷。”

殿內議論聲一片,有者點頭稱是,有者搖頭否決,再看那寶座之上;天帝鎖眉不語,麵色更是沉如新墨。

李靖察言觀色,知是玉帝不滿此意,忙向郎神出聲道,“哦?此二猴私闖天庭搶去寶物,引發虛空劫難,致天將損傷無數,毀壞八卦寶鏡,弑神拐仙,又將萬花神殿毀於一旦,數罪並罰,豈有羈押之理?”

楊戩聽聞正對上李靖雙目,瞬間便讀懂了李靖之意。原是玉帝心中早有計較,適才單拿話問自己,一怕是已受質疑、二或是希望眾神隨自己一同順應天意。隻好鎮定言道:“回玉帝,此二妖猴原本罪大惡極,卻因唐聖僧首徒的身份,而不能輕易處置,若是引起道佛兩派的罅隙恐怕不妙。而今孫悟空真假尚未辨明,還望玉帝三思!”

道佛原本相安,卻因娑婆世界與六道的所需而起了種種變化;佛教在娑婆世界越發重要,以致道家難以獨大,種種示現,曆史發展,佛道途徑的遷徙,也讓二宗關係越發微妙。而今佛道二教局勢緊張,又有悟空之事夾在其中,適逢這孫悟空又曾是大羅金仙菩提老祖之徒,如若輕易處置,反讓旁者落了閑話。

二路上仙皆是不再言語,幾經思量,玉帝長歎而道,“罷了,就依顯聖真君之言,暫且收押再行計較!”

不日,天庭下發詔書;將叛亂二猴,收押萬窟山,再行處置。

這萬窟山乃冰絕險惡之地,其間大小洞穴十萬有餘。因此得名“萬窟山”。等閑之人若未受牽引貿然闖入,定是有去無回。這一詔,似乎將二猴送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自古政界不清明,玉帝將此事尋思了半日,便依往常模樣,論功封賞了李天王、楊戩等一幹人,而後又調遣“遊奕靈官”邀了其他四位天帝,一同入上清天覲見了。

兜率宮四麵為玉,通透潔白,流淌著清雅平和的道家生相。因此處終年沐著宗外天的“擎天玉露”與靈氣寶光,遂所到仙神,遑論神職高低,皆心虔意誠、頂禮膜拜,無一二至。

五帝行至兜率宮外,卿仙童已然等候多時,恭敬一禮,將諸位讓了進去。煉丹爐內六丁神火正旺,守爐道童搖著蒲扇候在爐邊,八卦爐偶飄幾縷青煙,旋著丹室繚繞盤轉,悠遠、寧靜,似乎時空也緩慢了幾分。

太上老君盤臥無明供墊之上,三兩紫衣仙童,分別端著香墨、法寶,侍立側旁。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盤臥下方,純色內斂的道袍虛晃罩於仙身之上,隨著氤氳的神丹靈氣浮空飄逸。

太上老君凝神定氣,肅穆之中透著睿智、祥和,待五帝入得殿內致禮後,老君閉目輕歎:“道家清靜無為,而今風波又起、劫數再臨,恐難平靜了。”

玉帝敬聲輕言:“道祖無量,日前二猴擾我天界,本欲論法處置,但眾仙辭理不一,因而我請得四禦前來,詳詢道祖之見。”

太上老君雙目青明,一甩掌間拂塵道:“此事皆因真假靈猴一事而起,爾等可辨明真偽了?”

玉帝心間一澀,麵上也掛著些許羞赧,“昨日,我遣李靖持照妖鏡前去萬窟山,那照妖鏡確實無有異常。這天地之大,雖然無奇不有,但照妖鏡乃明透至寶,怎能照不出本心?”

“天地萬物皆有靈,而靈始於空,空無色相,無心無法。”太上老君離座,至八卦爐邊看了看火候又道,“此二猴本領相當、一般無二,又不死不滅、通天徹地,如此法相定當不俗,那照妖鏡雖為天庭至寶,卻是靈妖生相,若此二猴皆為仙佛,當是無用。”

玉帝不免大驚,跟隨太上老君問道:“道祖如此說,難道那妖…真假二猴,皆是神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