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實踐上,“桐城派”古文有自己的特點。他們選取事例和運用語言,隻期闡明立意(義的具體化)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觀點所在,不重羅列材料,堆砌文字。他們的文章風貌一般簡潔平淡,而鮮明生動不足。特別由於求“雅”,語言避忌太多,雖覺妥當自然,終乏活氣。他們也有一些較為可取的作品,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桐城派”古文在當時是孤立的,它受到漢學家和駢文家的共同排斥,錢大昕直謂方苞“未喻乎古文之義法”,“所得者,古文之糟粕,非古文之神理”;並同意“王若霖言,靈皋以古文為時文,卻以時文為古文”(《與友人書》)。後來李兆洛也“謂義充則法自具,不當歧而二之”(《答高雨農》)。
“桐城派”一個支流“陽湖派”,以陽湖人惲敬、張惠言為代表。惲敬(1757-1817,字子居)的古文理論與“桐城派”基本相同。隻在寫作實踐上有一些差異。他的文章較有氣勢,不像“桐城派”那樣拘謹枯淡。語言取法於六經史漢,旁及諸子雜書,因而也較有詞采。在手法上,“散行中時時間以八字駢語”也是“陽湖派”的一個特點。
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少為辭賦,後來寫古文,取法於劉大櫆的弟子王明甫。他為文學韓愈、歐陽修。但他更有名的是在詞的創作上。他反對浙西詞派,開創了常州詞派。主張意內言外,比興含蓄,“以國風離騷之情趣,鑄溫韋周辛之麵目”,主觀上是要提高詞在詩史上的地位,使詞與風、騷同科。實際是進一步把詞引向恍惚迷離、無病呻[yín]的道路。後繼者有周濟(1781-1839,字保緒)。他提倡詞要有“論世”的作用,認為“詩用史,詞亦有史,庶乎自樹一幟矣”。這就是要求詞反映現實,批評現實,詞應充分發揮其社會作用,不應僅僅成為個人“離別懷思,感士不遇,陳陳相因,唾沈互拾”的無聊玩藝。他有《宋四家詞選》,特別推尊辛棄疾,以為“進之以稼軒,感慨時事,係懷君國,而後體尊”,具體地說明了他的現實主義觀點。周濟卒於鴉片戰爭前夕,他的時代各種社會矛盾已非常明朗尖銳,他的詞論比張惠言前進了一大步,反映了現實的要求,是當時進步的文藝思潮的一種表現。
第三節 汪中及其他駢文家
唐宋的古文運動,打擊了駢文的泛濫,開拓了散文的廣闊領域,恢複了散文的傳統地位。但要知道,駢、散文並沒有絕對嚴格的界線,駢文所以受到非難,根本在於它“飾其詞而遺其意”的形式主義傾向,並不是這種形式本身絕對不可以應用。所以駢文雖一再受打擊,被排斥於文苑之外,它依然成為官僚文士一種應用文形式。唐宋以來,駢文並未絕跡。明末“複社”作家提倡並寫作駢文。清初亦有不少作家寫駢文,著名的如陳維崧等。到了清中葉,出現了更多的駢文作家,呈現“中興”的氣象,成為與“桐城派”古文尖銳對立的一個文派。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江蘇江都人,是這時一個特出的學者和駢文家。他“少苦孤露,長苦奔走,晚苦疾疚”,一生“未嚐有生人之樂”,境遇是很慘的。他早年“私淑顧寧人處士,故嚐推六經之旨以合於世用”;後來又“為考古文學,實事求是,不尚墨守”(以上引文均見汪喜孫《容甫先生年譜》):終於能從一個書店的學徒,成為一個傑出的學者。他的許多學術論著,合學術與文章為一,別具一格。特別是對先秦諸子的研究,有獨創性,實開近代諸子研究的風氣。他的思想有顯明的進步傾向,“不信釋老陰陽神怪之說,又不喜宋儒性命之學,……見人邀福祀禱者,輒罵不休”(江藩《漢學師承記》)。他“生平多諧謔,淩轢時輩,人以故短之”(阮元《淮海英靈集小傳》)。實際他“疾惡如風,而樂道人善”,與庸俗的官僚士流社會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因此他被目為狂人,一生坎坷不遇。
汪中早年即以詞賦知名,曾有《麋畯文鈔》一冊行世。又“嚐選《哀江南》以下數十篇為《傷心集》”。他的駢文打破向來形式主義作風,“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悲憤抑鬱,沉博絕麗。著名的《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麵鹽船失火,“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的經過及慘狀,當時主講揚州安定書院的杭世駿認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夜漏始下,驚飆勃發。萬竅怒號,地脈蕩決。大聲發於空廓,而水波山立。於斯時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光一灼,百舫盡赤。青煙睒睒,熛若沃雪。蒸風氣以為霞,炙陰崖而焦爇。始連楫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沒。跳躑火中,明見毛發。痛 田田,狂乎氣竭。轉側張皇,生塗未絕。倏陽焰之騰高,鼓腥風而一吷。洎埃霧之重開,遂聲銷而形滅。齊千命於一瞬,指人世以長訣。發冤氣之 蒿,合遊氛而障日。行當午而迷方,揚沙礫之嫖疾。衣繒敗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於海不絕。亦有沒者善遊,操舟若神,死喪之威,從井有仁,旋仁雷淵,並為波臣。又或擇音無門,投身急瀨,知蹈水之必濡,猶入險而思濟;挾驚浪以雷奔,勢若濟而終墜;逃灼爛之須臾,乃同歸乎死地。……且夫眾生乘化,是雲天常。妻孥環之,絕氣寢床;以死衛上,用登明堂;離而不懲,祀為國殤。茲也無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橫?遊魂不歸,居人心絕。麥飯壺漿,臨江鳴咽。日墮天昏,淒淒鬼語。守哭屯 ,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尚騰哀而屬路;或舉族之沈波,終狐祥而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