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節(1 / 2)

代的黑暗現象。

這些類似《聊齋誌異》中“羅刹海市”的國度,各有自己獨特的風習。君子國好讓不爭,寧可損己,不能損人。大人國民風淳厚,待人寬大,都以假想的形式集中體現了作者“升平世界”的政治理想。而兩麵國則嫌貧愛富,欺詐成風,一張張親切的笑臉迎人而來,藏在浩然巾後的本相卻猙獰可怕。這正是封建社會虛偽、狡猾的寫照。黑齒國人聰慧好學,兩個女孩兒大談音韻,竟然使多九公汗流浹背,可見自幼教育女子的重要。然而白民國卻有學究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淑士國假裝斯文,酒保竟用“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去詢問顧客。把醋當酒的老儒,咬文嚼字,一段日常對話竟連用了五十四個“之”字。這正是作者對儒林中的不學無術、酸腐不堪的學究進行尖刻的諷刺。他反對八股文,主張分科考試,量材錄用,使用一技之長者各得其所。這種要求顯然適應了社會分工日漸細密的發展趨向。此外作者還寫了無腸國的刻薄醃臢,為富不仁,用糞便養活奴婢;毛民國的生性鄙吝,一毛不拔;結胸國的好吃懶做,翼民國的酷好奉承,豕喙國的善於撒謊。就這樣,作者在這些虛構的國度裏,以酣暢尖刻的筆觸,相當生動地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殘酷剝削和種種惡俗的憎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鏡花緣》竭力對一切社會問題發表意見,自“嫁娶、葬殯、飲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過侈”,風鑒、卜筮,講屬相、擇風水等等迷信風俗的不近人情,都一一予以評論,提出了改革辦法。但是羅列現象多,深入揭發少,更沒有接觸到問題的本質;而封建士大夫的氣息很重:反八股而不反科舉,反對風水迷信卻以孝道為本;他的烏托幫思想仍然跳不出儒家範疇,而一切理想的海外樂土上依然有皇帝宰輔,它們的社會結構也依然是封建製度。

要求提高婦女地位是《鏡花緣》十分突出的主題思想。這和當時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追求個性解放的社會啟蒙思想的抬頭是有關係的。作者在四十八回《泣紅亭記》裏說:“蓋主人自言窮探野史,嚐有所見,惜湮沒無聞,而哀群芳之不傳,因筆誌之。”這多少流露出作者為婦女揚眉吐氣的創作動機。所以小說一開始就寫“女魁星北半垂景象”,“百花獲譴降紅塵”的神話,借以說明“今日靈秀”乃在女子的緣故。他要求女子自幼有讀書機會,長大了和男子同樣參加考試,反對男子壟斷文化。因而筆下的一百才女,有的文采驚人,有的深通醫理,有的精於數學,有的有膽識,有的有俠腸,一句話,都是些巾幗奇才。他尤其反對纏足、穿耳這些戕害人身的惡習;反對卜婚、娶妾這些強加給婦女的不平待遇;甚至連封建史家、文人一概否定的女皇武則天,對她提高婦女地位的德政也予讚揚。這種同情婦女,尊重女權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女兒國”的描寫中。這裏,“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以治外事”。而封建社會中女子身受的一切摧殘都轉嫁到男人頭上。林之洋入宮纏足的描寫,實際是讓男人設身處地去體驗女子的苦楚。這種朦朧的民主主義思想,和《紅樓夢》有相通之處。但《鏡花緣》中的女性已經不再是愛情故事中的主角,而是社會活動的參與者了。在古典小說中,這是破天荒的。

然而作者畢竟生活在封建時代,他的觀點依然有很多封建色彩。婦女當權,他依然不能接受,武則天和女兒國王,他都不是當正麵人物來寫的。武則天當政是“心月狐”“錯亂陰陽”;徐敬業叛亂失敗,作者卻深表同情。那些及第的才女也都不曾幹預政治,隻是陪伴皇帝的雅客罷了。父母包辦婚姻,男女授受不親,這些封建習俗,作者並未反對。由此可見作者的反封建是不徹底的。

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更加盛行,作者“於學無所不窺”,深受影響,以致連創作也遵循“小學家”的要求:那些幻想的國家固然大多有前人著述為本,而那些生活細節的描繪也都充滿了學術研究的氣味。許多地方,議論說教代替了形象刻劃。全書一百幾十個人物,隻有林之洋、多九公粗具輪廓,駱紅蕖、廉錦楓有限幾個女性稍見特色。其他許多的“才女”,則大多形象蒼白,她們實際上僅僅是作者矜才炫學的代言人。作品後半部,竟有二十七回寫書畫琴棋,醫卜韻算,以及酒令、燈謎、雙陸、馬吊、鬥草、投壺“各種百戲之類”,大大掩沒了現實生活的描寫。應當指出,《鏡花緣》的藝術價值是並不高的。又因書中的不少幻想,缺乏生活依據,往往誇張失實。例如君子國為貴買賤賣,讓他人得利,竟至相打,這就自相矛盾,給人向壁虛造的感覺。對一些反麵現象,往往斥罵多而諷刺少,辭意淺露。雖似有心學習《儒林外史》,卻給人以《斬鬼傳》的印象。

《鏡花緣》的精華主要在前半部,後半部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借小說以誇耀學問和知識。但在道鹹之間《野叟曝言》、《蟫史》等庸俗反動小說充斥文壇的時代,它就不能不算是一部較好的作品了。